版次:03 作者:2024年12月26日
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
达州市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
炬原玄武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今年以来,达州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培育创新主体
激发创新活力
2024年10月,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4年度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通过复核企业名单中,达州高新区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
企业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达州高新区不断强化“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先后召开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会议,形成狠抓创新主体培育的浓厚氛围;完善印发了《关于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修订)》,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多个维度持续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
据达州高新区科技与产业发展局副主管王明亮介绍,达州高新区建立了多部门横向协同机制,科技与财政、税务、产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并依据相关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研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进行全方位奖补激励。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面,达州高新区以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省级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建立了“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中小型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助推园区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建立“培育高企、拟报高企、到期高企”一表清单,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挖掘梳理科技型申报潜力企业,对企业的创新水平和经营情况动态监测,精准培育高企后备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队伍。
据统计,截至目前,达州高新区已先后培育、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瞪羚企业1家。
搭建创新平台
厚植科研沃土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科研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今年以来,位于达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的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达州运行主体——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引进清华大学航空航天王亮教授团队,并依托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性能电推进无人机专业研究所,成功孵化四川龙征星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国内首款超轻型复合翼evtol。
据了解,2023年6月初,由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联合共建的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建设。同年8月底,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达州运行主体率先进入实质化运行,并逐步开展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5个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攻关工作。
12月16日,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面向全球招引硬核科技发布会,诚挚邀请广大科技英才来达州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创新平台的建设还在继续。近年来,达州高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重点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聚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更多的创新源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位于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内的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全市唯一的厅市共建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筹建至今,这里已经诞生了玄武岩纤维产业相关专利206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就有8项。
与传统院校合作实验室不同,它由四川四众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四川文理学院三方共同筹建,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院校到多校多企,科技研发从单一团队到联合攻关的全方位融通。目前,实验室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玄武岩纤维检测中心,打造更高能级的研究平台。
同时,由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州高新区共建的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于2022年在达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式开建。目前,已建成1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创新园区,进入了运营阶段后,已成为面向达州产业、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据悉,达州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2024年申报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市级科普基地2家。在2024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上,园区获评“优秀孵化器”“优秀众创空间”各1家。
加快成果转化
赋能产业创新
玄武岩纤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战略新材料之一。近年来,达州高新区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玄纤产业新高地。今年5月,达州、舟山联合攻关的玄纤新材料在舟山市海洋工程设施上首次应用。
据了解,该玄纤新材料全名为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聚物复合材料配比优化型初代产品,颜色呈砖红色,含有1%的玄武岩纤维,主要用于海洋工程修复和建设,可增强地质聚合物防腐蚀的能力,延长海洋工程的使用寿命。待产品成熟后,可成为海洋工程中,港口码头、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基础设施的主要建筑材料,并能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项目的新建、修复、更新和加固。同时,在桥隧、道路、边坡、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的结构物裂缝的修补、防漏、填缝等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科技成果转化,达州市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功不可没。“我们主要涉及玄武岩纤维表面浸润剂的配制,为舟山海洋工程提供了耐碱短切玄武岩纤维这种增强材料。我们研发的耐碱短切玄武岩纤维具有良好耐碱性、耐磨性、耐水性,适合与地质聚合物材料复合,应用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达州市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研发人员曾小义说。
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之路,达州高新区不断提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频率,深化产业协同,为企业渴求的技术支撑和科研团队待转化的创新成果搭起桥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具体落实中,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收集工作,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6项,并分类形成清单。根据企业研发实际情况,帮助企业链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通过技术需求的分类识别、外部技术资源的匹配,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创新思路。据统计,2024年累计产学研联合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成功立项省级项目3项,市级四大资源专项项目4项。
据王明亮介绍,达州高新区为辖区企业搭建了一个产学研用的高效对接平台,让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个人技术团队等科研力量都能够参与市场一线研发。接下来,将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一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的优秀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成果(专利)转化,并围绕创新资源汇聚、服务体系完善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成果与需求实时发布和精准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储备及成果对接活动。
□文/图 记者 刘姣 王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