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基稳方能致远

——达州市以基层治理新加强助推国防动员新发展纪实

版次:04    作者:2024年12月23日

学习人防知识。

无人机操作训练。

抗洪分队演训。

达城西外一角。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基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也是民众的直接服务者。夯实根基,才能支撑起上层建筑的稳固与繁荣。今年以来,达州市国防动员系统率先在全省探索县级以下基层治理新路径。从在镇、村、网格三个层级建起组织架构,到明确各级职责职能,再到整合多支力量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作为先行者,达州勇扛“探路”之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断探索实践,为我省“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建设开辟新航线、闯出新路径。

触角延伸至社区

打通国防动员末端

今年二季度,春风渐暖,由达州市人民政府国防动员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国动办”)牵头,组织了来自7个县(市、区)的国动办、乡镇武装部、基层社区的分管领导及业务骨干,怀揣着对国防动员事业的热忱与期待,踏上了前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考察之路。

“我们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组织架构的优化到机制建设的完善,再到试点打造的实践经验和阵地建设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考察学习。”市国动办相关负责人回顾道,“结合达州的实际情况,我们最终形成了《关于推进达州市基层国防动员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一重要成果,它凝聚了全体考察成员的智慧与汗水,成为达州国防动员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在通川区朝阳街道马房坝社区,国防动员工作站负责人李军的办公室,一幅“任务表”格外引人注目。上面不仅详细列出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计划,还精确规划了各个网格应急演练的时间、内容及新增社会力量的具体分布。李军表示:“《实施意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工作方向,让我们开展工作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解决矛盾问题也有了坚实的依据。”

《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达州市“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的新阶段。该方案围绕“健全国防动员工作体系,理顺国防动员工作机制,畅通国防动员组织链条,深化资源共建共享”这一总体目标,提出了“党的领导、任务牵引、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并具体落实到“构建规范化工作体系、构建数字化动员组织链路、构建规范化办公场所、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任务、完善基层网格、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九大重点任务上,形成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战略布局。

为了确保这一宏伟蓝图得以有效实施,达州市经过周密调研,精心遴选了达川区三里坪街道办、达川区杨柳街道杨柳社区、通川区朝阳街道马房坝社区、宣汉县普光镇铜坎社区作为首批“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建设试点。如今,“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建设更是突破试点区域,在全市200个乡镇、621个社区、1162个村陆续铺展开来。

减负赋能增效

激活基层国防动员潜能

走进任何一个国动工作站,资料室整洁有序,装备器材一应俱全,无论是军用背包、手摇报警器等应急物资,还是各类国防教育资料,都被分门别类、有序存放;站长办公室,社区干部在接待群众的同时,也不忘向群众宣传国防动员的重要性,增强居民的国防意识;活动室,社区志愿者们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国防教育课程,一颗颗热爱祖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试点单位利用社区原功能室设置了“四室一中心”——物资储备室、办公室、资料室、活动室、国防动员综合指挥中心,为基层国防动员事务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这一创新举措并非一蹴而就。在试点工作开展前,达州市国动办面临着诸多挑战。由市国动办副主任向泽轩率队的工作调研小组,在达州主城区部分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国防动员要真正深入基层,还需跨越重重难关。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基层编制缺乏、人少事多,对国防动员工作组履行的职能不清,人员备战能力素质弱,以及物力、财力及相关制度保障上的不足。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市国动办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在原有综合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我们只在‘添薪加柴’上做文章,不在‘另起炉灶’上费周折。”向泽轩表示,整个过程,他们没有增加一个编制、一块牌匾,不让基层掏一分钱,不给基层增添额外负担。

为了打通基层国防动员的最后一公里,达州市在机构和人员配置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他们按照“人员队伍共建共用、设施设备互享互惠、平安建设联管联护”的原则,建立了乡镇(街道)国防动员联合办公室、村(社区)国防动员工作站、网格小区国防动员联络员的三级组织架构。在这个架构中,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国防动员工作第一责任人,武装部长为直接责任人;村(社区)干部和民兵干事则具体负责国防动员工作的落实。这种“一级尽好一级的责,一级干好一级的事”的精准抓建模式,确保了国防动员组织体系上下联通、全域覆盖。

从组织架构来看,顶端的市级到底部的村(社区),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组织架构。而与之相对应的职能职责则是倒金字塔形状,即从市到县,从镇到村,各级职能职责递减,对应的负担和压力也自然而然递减。这种设计既保证了上级部门对基层工作的有效指导,又避免了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

在经费保障方面,达州市国动系统同样展现出了前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达州将国防动员纳入财政预算,从阵地规划到活动开展,不需要基层付一分钱;另一方面抢抓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支持国防动员领域的机遇,谋划上报了“两新”“两重”中央预算项目,为国防动员训练基地建设、人防工程改造、防护设施设备购置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据了解,达州市“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全年经费160万余元。

抓实网格建设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在通川区朝阳街道马房坝社区,一场关于国防动员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正在悄然改变着基层国防动员的面貌。

近日,随着网格员温华琼的一次日常巡查,某大厦地下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成为了这一创新模式的生动注脚。

“此次巡查,请将天府西城小区地下人防工程的墙面油漆脱落、内部随意堆放杂物等问题作为重点……”温华琼手持记录本,穿梭在幽暗而略显陈旧的人防工程内部,细心记录着每一处需要整改的地方。作为马房坝社区国防动员站的网格员,他的职责不仅限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巡查结束后,温华琼迅速填写了《马房坝社区国防动员日志表》,并通过短视频和图片的形式,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了属地——马房坝社区国防动员工作站。国防动员工作站接到反馈后,立即通知所属物业公司限期修复。短短数天后,原本斑驳的墙面被重新粉刷,杂物被清理一空,人防工程焕然一新,再次焕发出应有的防护功能。

这一快速响应机制的背后,是达州市国动办深入贯彻国防动员改革精神,充分发挥网格“第一道防线”作用的生动实践。为了实现国防动员在末端的有效落实,达州市国动办创新提出了将国动网格与综治网格相融合的思路,明确了网格员在人防设施巡查、重点关注人群排查、国防动员宣传等工作事项上的职责,确保国防动员工作能够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他们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国防动员工作纳入其中,实现了与社区治理工作的无缝对接。这样一来,网格员们在开展日常巡查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与国防动员相关的各种问题。

在人员培训方面,市国动办也下足了功夫。他们不仅组织开展了全员培训,还邀请了多位国防动员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这些培训课程不仅涵盖了国防动员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和实战技能,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模拟演练,让基层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备战素质。截至目前,已组织培训3次,受训2000余人次。

“以前,我们对国防动员工作了解不多,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一位社区干部感慨地说,“现在,有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我们的职责更加明确,工作也更有条理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基层国防建设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整合多支力量

构建多元治理体系

改革与创新,在国防动员这一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领域,达州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精神和执行力。

按照“机构整合、队伍结合、工作融合”这一工作思路,以国动工作网格化为核心牵引,达州通过整合辖区内的各类专业力量,组建起包括应急抢险、抢修在内的10支专业队伍,首次将国动队伍编入市民兵应急营。这些队伍如同城市的守护者,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乡镇(社区)整合基层民兵和综合执法队伍,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人员、人防工程维护员、退休干部职工等国防动员志愿者队伍,战时负责组织社区人口疏散安置,平时协助做好平安创建、社区治理、治安协防、隐患排查等工作。

力量整合也体现在多部门协同、多种数据联通上。以三里坪街道杨柳社区国防动员综合指挥中心为例,这里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更有一套高效运转的信息管理系统,让人眼前一亮。指挥室内,一块巨大的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通过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屏幕上清晰展现出某小区各点位的高清监控画面。与此同时,该小区的地形地貌、附近交通情况、人防工程距离等关键数据也被一一标注,为决策者提供了直观、详尽的信息支持。

据市国动办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不仅与每个网格员紧密相连,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传递,而且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更是令人称道。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系统能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处置。此外,系统还能够将各类潜力数据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或三维立体动画形式呈现,使得指挥员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某项潜力资源的数量、位置、状态以及征用对象等信息了如指掌,为快速决策、精准动员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以往发生紧急情况,网格员不知道该告知谁,更别说如何处理了,现在有了这套系统后,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系统能够迅速识别情况并发出预警,同时自动推送给相应人员,自动规划出最优的处置方案,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到位,有效应对。”市国动办相关负责人说。

这仅仅是达州市国动工作善用科技赋能的一个缩影。面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仅凭基层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的同时,达州市还积极协调各领域、各部门的协同联动,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打破了交通、水务、公安等部门之间的行业壁垒,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依托达州城市大脑、雪亮工程等现有数据平台,达州市不断完善“国防动员综合指挥中心、基层治理一张网、国动工作APP”等项目,构建起了一个上下协同、横向贯通的“市、县、镇、村、网格小组”五级国防动员指挥网络系统。

成果惠及群众

释放为民服务势能

11月20日,达川区碧桂园梦里巴国·御府小区内,一阵阵急促而有力的警报声划破宁静的清晨。小区内的居民们迅速从日常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投入到一场模拟的紧急疏散行动中。

在演练现场,身穿制服、手持手摇警报器的网格员们成为了最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楼栋之间,挨家挨户地敲门通知,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及时得知信息并迅速行动。在网格员的引导下,在人防指示牌、导览牌、指引牌等的指引下,居民们按照既定的疏散路线,迅速而有序地从楼梯间撤离,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慌乱与迟疑。在小区的空坝上的集合点标识牌处,200余名居民迅速集结,随后在网格员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前往地下车库这一预设的避难所,整个疏散过程耗时不到15分钟,充分展示了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居民们良好的应急反应素质。

这一成功演练的背后,是达州长期以来坚持国防教育、强化应急准备的生动体现。据市国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达州市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防护演练,旨在通过实战化的模拟训练,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国防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通过嵌入国防教育二维码的方式,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功能区域分类以及战时避难防护等相关知识,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达州市还以惠民服务为目标,不断深化防护工程的开发利用。在人防核心疏散基地、人防中心医院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旨在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和医疗服务。同时,达州市还以“微改革·微创新”为突破口,对老旧人防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地下交通干线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和综合利用,使之不仅具备战时防护功能,还融入了避暑纳凉、便民停车、休闲娱乐等多元化服务,充分释放了人防工程的潜能,让其在和平时期也能惠及广大市民,实现了国防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双赢。

“摸着石头过河,每走一步,都是创新和突破。”市国动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达州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推动“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在各行业、各领域延伸,不断拓宽“国防动员+基层治理”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邱霞 文莉萍 马琼

(图片由达州市人民政府国防动员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