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用好编制“三量” 赋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版次:05    作者:2024年12月20日

近年来,通川区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机构编制效能,积极为教育事业发展解难题、办实事,助推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用活“存量”,动态调编

通川区通过一系列优化举措整合盘活教师编制资源,力促师资均衡配置。为提升编制效益,通川区依据城乡中小学实际情况,于2022年4月对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如针对乡镇中小学生源下降的情况,从生源减少的学校调减176名编制补充至城区紧缺学校。在统筹资源方面,通川区综合多方面因素撤销达高中培文学校,将其人财物并入达高中,实行“一校三区”统一管理,提升办学质量与资源均衡度。此外,通川区还立足长远发展,在精准测算教职工队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2023年秋季学生数据,今年为12所中小学合理调整76名编制。

用好“变量”,创新管理

通川区积极探索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之道,善用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以化解教育需求增长与编制资源有限的矛盾。区委编办会同区教育局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全区51所公办中小学一线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全面摸清全区现有学生数及分布情况、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情况等,发现并梳理20余条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盘活用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建议。

在编制管理创新上,依据学校布局、人口流动、学生规模变化等,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按特定方式测算并依“空一收一”原则收回部分编制,建立机动资源储备库,按比例用于校际与校内调剂,解决部分学校的增量需求。同时,根据生源变化及时优化学校布局,自2023年起撤并整合14所学校,改、扩建5所公办幼儿园,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布局。

用够“增量”,均衡发展

着眼于增量资源,通川区牢固树立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一盘棋”思想,严格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单列管理,按照“保障重点、服务发展、专编专用”的原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发展方式转变上,为解决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融合难题,选取三所学校试点,在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中明确增设托育服务职能,实现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融合发展。紧跟教育发展步伐,通川区统筹中小学设置布局,在对新增学校如二小巴山学校等实地调研后,及时核定编制并纳入管理。在人才引育方面,通川区不断优化招聘用编审批,预留空编保障紧缺教育人才引进,通过多种方式优化教师结构,以编制“流动”带动人才“聚集”。2024年,全区共引进24名高层次教育人才。 □见习记者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