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4年12月20日
万源市茶垭学校书法课堂。
开设书法课程、举办汉字书写比赛、开设学生书法展……达州多所学校高度重视汉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不仅积极营造写好字、好写字的墨香氛围,还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点燃同学们学习书法、写好汉字的浓厚兴趣,深入挖掘汉字书法和习字所蕴含的丰富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汉字书写中涵养品格、提升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
书写中涵养学生品格
踏入达川区逸夫小学的校园,一幅幅精美的软笔书法与小巧的硬笔习作跃然眼前,仿佛步入了一个由汉字编织的文化殿堂。校长侯多兵自豪地说:“我们精心布置学生的书法作品于廊道与教室,甚至邀请他们书写校园教育标语,使之成为构建墨香校园环境的核心力量,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该校将书法教育植根于基础课程之中,确保每周一节写字课的开足开好。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专注于硬笔书法的学习,自三年级起,兼修硬笔与毛笔书法,四至六年级则深化毛笔书法技艺,并推行“每日练”活动,将每天中午12:40至13:00设定为全校统一的书法练习时段,让墨香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学校定期举办书法特色成果展示与优秀书法作品展览,评选书法特色优胜班级,设立学生书法作品专栏,表彰杰出的“小小书法传承者”,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每年一度的“书法节”已成为学校的文化盛宴,如去年的首届“逸芽杯”书法节,涵盖了书法比赛、故事分享、教师书法竞技、千人现场挥毫、成果展演及作品展览等多个环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书写技艺,推动了学校书法特色教育的深化发展。
在强化书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学校不仅聘请了专职书法教师授课,还由语文老师兼任班级日常书法练习的监督员与指导员,同时邀请书法界知名人士如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舒志文、达州市书法协会主席黄伟及秘书长林少武等莅临指导,成立了专业的书法教研组,专注于书法教学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并定期评选“我最满意的一堂书法课”,以此作为衡量书法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
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市级课题《小学生写字教学的拓展性与评价方式研究》,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在愉悦与巧妙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书写技巧,形成个人风格,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该课题荣获达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及达川区政府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这一系列举措的协同推进,不仅使学生的字迹日益工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书法练习中逐渐培养了耐心、毅力、专注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在一笔一划中学会持之以恒,这种品质的磨砺,将助力学生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坚韧不拔,从容应对。”侯多兵说。
书写中感受汉字之美
近日,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中学的师生们正沉浸在一场独特的书法艺术盛宴中,现场感受本校书法教师宋光明的挥毫创作与精彩讲解。学生刘奕伶对此深有感触:“通过今天的课程,我对毛笔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老师指导我书写的‘人’字,让我明白了顿笔、突笔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字体结构展现其美学价值。”
鲁迅先生曾赞誉汉字具备三美:意美感心、音美感身、形美感目。其中,“形美”正是对规范汉字书写与高超书写技能的追求。在麻柳中学,每周都会有一节书法课,宋光明老师充分利用这40分钟,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汉字之美,在他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与常规从楷书入手的教学方式不同,宋老师的书法课独辟蹊径,从篆书起始。篆书以其笔法简洁、笔笔中锋的特点,为学生们的书法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识篆体的难题,宋老师创新性地引入了篆书百韵歌,让学生如同掌握五笔打字字根般轻松记忆篆书部首,再通过硬笔练习,从细到粗,逐步精进,直至基础扎实后转为毛笔书写。
从秦朝小篆到汉代隶书,再到晋唐楷书,宋老师通过这一系列的书写方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书法的演变历程与变换规律,让学生们在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书法的真谛。
尽管书法世界以黑白为主,略显单调,但宋老师的课堂上却充满了活力与乐趣。在轻音乐的陪伴下,他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书法之美,发现线条的张力与优美。此外,宋老师还深知文学修养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他常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书法表现诗词意境、表达诗人情绪,并鼓励他们根据古诗词创作书法作品。
宋光明的课堂不仅局限于教室之内,他的工作室更是成为了师生们共同赏析书法作品的乐园。这里随时欢迎师生们的到来,共同交流书法心得。在宋老师看来,书法创作绝非僵化的模式或既定的套路,它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创意海洋,是每位创作者个性与灵感的璀璨绽放。他坚信,书法之美,无关对错,只在于能否触动人心,是否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韵味。因此,宋老师积极倡导学生跨越传统框架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审视书法创作,鼓励他们在笔墨间自由驰骋,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热爱书法、擅长书法、懂得书法的学生脱颖而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月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获奖名单中,宋光明老师辅导的刘芯伶同学凭借书法作品《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荣获中学组书法类全国一等奖。
书写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万源市,有一所规模不大,却在书法艺术领域绽放异彩的乡镇小学——万源市茶垭学校。全校学生总数仅200余人,但书法社团成员已超过80人。全校范围内,书法练习蔚然成风,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书法抱有浓厚兴趣,并积极投身于书法社团的活动中。教师团队同样不容小觑,40名教职工中,有两名四川省书法协会会员,10名市级书法会员,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保持着长年累月练习书法的良好习惯。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科目的教师,都能挥毫泼墨,展现出一手精湛的书法技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多年来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精心耕耘与不懈努力。学校资深书法教师、万源市书法刘开健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刘开健,一路见证了学校从默默无闻到书法特色鲜明的华丽蜕变。
语言文字,绝非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的瑰宝。汉字书写,不仅能够锤炼个人的综合素质,更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在刘开健老师看来,开设书法课程,其意义远不止于写好字这一单一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书法这门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进一步领略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刘开健老师的书法课堂,不仅是一堂书法技巧的学习课,更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历史课和思想品德课。在他的课堂上,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意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学习到甲骨文中的“德”字时,刘老师会生动地为学生们讲解:“左边的‘彳’代表行走,右边的‘直’字中的眼睛上方有一条垂线,象征着目光要正直;金文中在右下方又添加了‘心’字,表示心灵也要端正。三者合一,寓意着心地正直、目光端正、脚步稳健,方为真正有德之人。”而在讲解“家”字时,他又会娓娓道来:“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屋子,一头能够果腹的猪,这便是古人对‘家’的全部憧憬与向往。”
“这种多维度、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和体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书法课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练字的同时,深入学习并传承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刘开健说。
毕业生张进怡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涯时,感慨万千:“以前,我总觉得汉字没什么特别之处,与英文字母无异。但是,在听了老师们生动有趣的讲解后,我被汉字文化深深吸引。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文字能够成为一首诗、一幅画,那一定是中国的汉字。”
□文/图 记者 文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