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化同步” 建设“宜美达川”

——达川区持续巩固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版次:02    作者:2024年12月16日

今年以来,达川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坚持以“宜美达川”建设为导向,以专项整治“乡镇生活垃圾处理不规范问题和城区背街小巷垃圾清理不及时、存在卫生死角”等问题为抓手,补齐设施设备和管理短板,持续巩固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

强化组织保障

推进治理体系化

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精准把脉垃圾治理难题,印发《达川区“乡镇生活垃圾处理不规范、城区背街小巷垃圾清理不及时、存在卫生死角”等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为工作精准导航。从任务细化到责任压实,明确指向,确保各级执行有力、有的放矢。

将乡镇及村组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纳入区本级财政因素分配,其中Ⅰ类乡镇每年30万元,Ⅰ类村每年7万元;Ⅱ类乡镇每年25万元,Ⅱ类村每年6万元;Ⅲ类乡镇每年20万元,Ⅲ类村每年5万元,为农村垃圾治理链注入源头活水,从设施购置到人员薪酬,资金畅流无阻,激活乡村环保内生动力。

把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导内容,坚持“每月一督”,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规范一处,督促乡镇(街道)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清扫保洁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和垃圾收运制度,构建起全链条、无死角治理闭环。

强化乡镇整治

推进治理链条化

垃圾分类示范镇建设风劲帆满。万家、赵家等乡镇垃圾分类亭如春笋拔节,新增54座垃圾分类亭,引导村民分类投放,从源头激活环保自觉,乡村新貌与环保理念同频共振。村庄与背街小巷清洁行动掀起热潮,万余干部群众响应集结,扫帚铁锹舞动,背街陋巷、房前屋后、河湖库塘、山边坡地、田埂沟坎垃圾无所遁形,853吨废弃物清零,乡村颜值与生态指数双线飙升。

专项资金精准发力,管村镇、大堰镇设施升级好戏连台。新增垃圾桶189个,分类亭36座、垃圾池44个扩容增效,垃圾房2间旧貌焕新,7辆运输车奔驰于村道,“收运储处”链条加固。其他乡镇自筹资金为露天垃圾池搭建防雨罩,重启3座闲置垃圾房,资源盘活、效能跃升。

设施网络纵横交织。截至目前,全区共配建村收集设施3998个、村保洁运输车613台、乡镇垃圾转运站23座、乡镇转运车48台(含压缩车19台),乡镇收集设施1072个,乡镇保洁运输车467台。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模式,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乡镇外包”的方式,20个乡镇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达州上实环保有限公司焚烧发电,全年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6万吨。

强化城区整治

推进治理规范化

执行“定人定岗定责”机制。每天5时至20时巡回动态保洁,除草9000处,清理7500处野广告,城市“脸面”光洁如初;清理果皮箱、垃圾桶6.29万次,收纳整洁有序;擦拭石球、石凳、花台22.1万次,街景典雅宜人;拾捡绿化带白色垃圾约52万处、烟头约377万个,卫生死角23处清零,城市微观角落皆成“洁净样本”。

冲洗作业调度有方。专人专车依排班表精准“点穴”,74条背街小巷与扬尘“热区”畅爽沐浴,步道冲洗车巡回750趟次,清理油污2.25万平米、脏污6.84万平方米路面,街区重现清爽底色。

垃圾收运精准高效。每天安排勾臂车定时收运街面垃圾,安排备用垃圾收运车及时收运曝光点位、重点区域大件垃圾,每天安排两班次收运背街小巷生活垃圾,确保垃圾随满随运,共清运垃圾约5300吨。

强化宣传引导

推进治理常态化

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以“小支出”为切口,推进治理“大变革”,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原则,各行政村通过“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民主程序,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费制度。每户每月收费0.5-10元不等,却催发村民环保自驱力,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公共事务参与热情高涨。

在各行政村设立“品德银行”,将主动参与垃圾治理的行为纳入品德积分,达到一定分值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改变村民乱扔垃圾的陋习。

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培训工作,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七进”、“志愿者服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大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争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员、宣传员、监督员,形成人人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全年整治攻坚,达川城乡垃圾治理成就瞩目。农村收运处置体系、收费制度行政村覆盖率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问题清单“一键清零”,乱扔乱倒顽疾根治,“宜美达川”生态画卷浓墨重彩,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王伟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