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4年12月09日
万源市黄钟镇郑家坪村复垦工作点。 (黄贵明 摄)
万源市官渡镇诸葛坝村恢复耕地种植油菜。 (冯津榕 摄)
冬日时节,行走在万源市的田间地头,一株株刚刚破土而出的油菜绿意盎然、长势喜人。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是万源市坚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保护的成果缩影。
耕地,是百姓的命门,是粮食生产的命根。今年以来,万源市将保护耕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强化土地执法监管、推进“田长制”工作、实施耕地恢复项目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和数量,让“流失田”变成了“增收地”。
百日攻坚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12月4日,在万源市黄钟镇郑家坪村一处耕地“非粮化”复垦工作点,工人们分工有序,正忙着驾驶挖掘机清理永久基本农田上的荒草、灌木,为之后的复耕工作做准备。恢复后的耕地将交还给当地农户,用于种植玉米、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
这样的复垦复耕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在黄钟镇的流出耕地上开展。自万源市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严问责”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黄钟镇高度重视耕地恢复相关工作,动员50余台挖掘机,全力投入到耕地恢复相关工作。截至目前,黄钟镇已完成耕地恢复补充700余亩。
为深入贯彻中、省、达州市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11月18日,万源市印发了《全市耕地违法违规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严问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此次行动聚焦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10个方面重点问题,万源市级层面组建排查整治、综合督查、依法处置、违纪问责4个工作组,按照“边排查边整治、边查处边整治”原则,严厉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确保2018—2023年存量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整改率95%以上,2024年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全部清零。
在万源市各个乡镇,同样建立起了“一乡(镇)一专班”机制,即每个乡(镇)明确1名主要负责人、1名分管负责人、至少2名业务人员以及1名自然资源局专业人员、1名农业农村局专业人员,压实责任、专项推动,确保耕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治工作见成效。
11月份,万源市累计排查相关问题41个,并建立问题台账,涉及耕地面积195.37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84.61亩。目前,当地正按照“全面梳理+分类整改+宣传引导”的工作方法,刚柔并济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做到既严厉惩治违法违规行为,又保护群众合法自主生产。
多措并举
实现保护常态长效
万源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占比较重,但受山地地形限制,当地耕地资源零散、破碎,因此耕地保护工作一直是万源市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万源市坚持“点菜式”设计、“清单式”管理、“包干式”督导的方式,分解下达全市耕地恢复任务。并依据2024年度国家监测耕地流出情况,制定阶段性任务计划,确保年度内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实至名归。截至目前,已完成耕地恢复7850余亩,已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内耕地流出整改1142.47亩。
在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前提下,万源市还将水田水浇地、15°以下耕地的年度净增加工作作为耕地恢复的重点来抓,做到既保数量、又保质量,同时优化耕地布局。
田长制是确保耕地保护工作常态长效的重要抓手。万源市刚刚召开了2024年田长制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田长制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切实发挥好各级田长指挥调度、前哨监测等作用,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监管机制,确保“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
2024年以来,万源市各级田长及网格员累计使用巡田APP巡田143308次,巡田里程94930.55公里,上报线索102条,已处置102条,处置率100%。
田长制工作不仅依靠各级田长与执法部门,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齐发力,万源市今年以来加紧营造全社会耕地保护的浓厚氛围,激发公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助力耕地整治恢复工作稳步推进,汇聚守护一方沃土强大合力。
利用新媒体平台,万源市拍摄并发布耕地保护宣传短视频4条,创建“万源田长”微信公众号发布作品37篇;全国土地日期间,联动31个乡镇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册,接受群众咨询千余人次。秋季开学季,万源市田长办先后走进辖区中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耕地保护知识宣讲活动21场次。
因地制宜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留守老人劳动力不足,是良田变荒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让“沉睡”的土地持续焕发生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是严格耕地保护的意义所在,也是万源市更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工作的着力点。
12月4日,走进万源市官渡镇诸葛坝村复垦的田间地头,10月底播种的油菜已长出了新苗,放眼望去如同一层绿色的“地毯”。看着眼前充满生机的景象,谁能想到,这片油菜地在去年还是一座垃圾场。
据介绍,这片油菜田占地约45亩,早先作为废弃土石方堆放场,大风天气极易造成扬尘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为了消除这块“疤痕”,万源市自然资源局、官渡镇等部门积极行动,完成了土地的清理、整治、平整工作,并交由当地20余户村民种植。
考虑到村民大多年事已高,官渡镇协调当地愿意种植的青壮年农户,与20余户村民达成合作关系,由其统一对复垦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推动零散“巴掌地”变整片“高产田”,实现耕地资源整合利用,为耕地永续利用带来全新变革。
“等到油菜花开了,这么一大片,肯定又是一个打卡地!”官渡镇副镇长苟瑶表示,当地在今年累计恢复的510亩耕地上,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有力确保了恢复的耕地不撂荒。
除了“小田变大田”,万源市部分乡镇今年以来还创新开展了无人机耕作、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探索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确保了辖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更回答了“谁来种粮”这一耕地资源利用难题。
加强耕地保护源头管控、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卫片执法专项清理整治……今年以来,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万源市多措并举,确保耕地保护红线越拉越紧、百姓饭碗越端越稳,在巴山深处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丰收画卷。
□记者 冯津榕 王梅 特约记者 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