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个发力” 为工业兴市筑牢“根基”

版次:08    作者:2024年12月06日

□杨晓军 李道全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明确指出,“希望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这“四个发力”为四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达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一区一枢纽一中心”战略定位和“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双园驱动、一核两翼”发展路径,作出了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的《决定》,这既是对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深刻把握,也是结合达州实际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加快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步伐系统谋划,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开启了向“新”求“质”的高质量发展“大通道”。在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必须紧扣“四个发力”,筑牢工业兴市“根基”,打好“重振重塑”主动仗。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打造独属达州的“工业核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早在三线建设时期,达州就建立起了煤电、机械、通信、化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门类,并逐步培育出了达钢、达棉、华川等一大批知名工业企业和工业品牌。达州工业制造业虽有基础,但仍处在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以改革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要打破困局,就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达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优化整合人才支持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实施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性工程。目前,达州拥有四川首个跨省域的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52个国省创新平台,253户高新技术企业,97户“专精特新”企业,这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条件。

达州的天然气、锂钾、能源、森林“四大资源”,是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大力支持创新平台、高新企业及校企产学研融合,力争天然气、锂钾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锂钾资源开发利用及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同时以市场化改革赋能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完善院士专家团队助力地方发展、校地合作等体制机制,助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独属达州的工业“核芯”。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

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内容上讲,既有工业、农业之分,也包含了现代化的服务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等。如何做到“精准发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体现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主战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凸显了新型工业化的独特地位。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就承接中央《决定》细化,提出“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优化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支持川东北经济区以工业振兴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涉及达州的新的重大部署。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

工业兴则达州兴、工业强则达州强。近年来,达州以“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为核心,推动全市制造业逐步形成“上中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态势,成为了川东北唯一没有出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五连降”的市。但工业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个事关多领域的全局性任务。与先进地区相比,达州的工业结构、质量和创新能力、发展活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产业体系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还存在规模和质量不高、缺乏领军型企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造一批根植达州的特色优势产业链,形成达州工业生态圈。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围绕融圈强链推动工业振兴、产业功能推动园区提能升级、“四大资源”开发利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区域协调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等10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为达州融入成渝地区产业生态圈、构建工业“四梁八柱”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发展涉及科技、财税、金融、人才、商贸物流、资源要素、发展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此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为“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市委五届七次全会重点研究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审议通过的《决定》和《意见》为我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再落实,是深入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的有力承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再次聚焦活跃城乡经济推动融合发展,是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又一强力举措,是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化。

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渐得到各方面重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达州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为此,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特别明确,一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按照“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双园驱动、一核两翼”总体布局,着力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一端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探索以储备林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森林“四库”建设新模式,着力把农村建好。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达州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当前,达州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进入提质加速的关键期。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决定持续“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思路,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在激活城市、农村资源多方要素上下功夫,如构建与人口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城乡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发展模式,还要在畅通中间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层治理高效协同,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整体活力。同时,还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和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坚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深化改革,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新时代四川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国家使命,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推进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并不断寻求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彰显了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凸显了党中央从源头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持续性和艰巨性,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以上游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履行好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达州作为嘉陵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面积75.6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744.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58%。筑牢嘉陵江汉江上游生态屏障,既是群众幸福生活所系,也考验着“上游担当”,市委对此高度重视。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就加快建设森林“四库”的《意见》指出,要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确保蓄水于山、摇钱于树、藏粮于林、固碳于木。今年2月,在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上,市委提出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协同推进嘉陵江、渠江生态廊道建设,携手打造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样板。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专门就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要求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机制、健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个方面着手。这一重要部署,高度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契合高质量发展需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一定要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趋势,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四大资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大效益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市统筹、县实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全力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实现“国家得林木、社会得生态、地方得投资、企业得效益、农民得收入”目标。同时还要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牵引高质量发展森林“四库”,确保青山绿水常在、资源永续利用、低碳绿色发展、更多森林价值惠及人民。

(杨晓军,达州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道全,达州日报社外宣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