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版次:08    作者:2024年12月06日

□冯文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确立了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单元”,其治理成效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社会安全稳定。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既是打造基层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之策,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作为国家整体结构构成中的“最底层”“最末端”,其“基础性”“底层性”“根基性”地位、特点以及作用明显,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运用好基层治理“指挥棒”,使其在防范风险隐患、保障人民安全,协调利益关系、纾解社会矛盾,促进基层稳定、夯实国家根基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保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每个地域、各个领域在持之以恒中共同发展进步,最终做到共建共享、共荣共富。然而基层治理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其治理成效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关乎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着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如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忽视或滞后基层社会发展与基层治理建设,造成基层社会治理不稳定、不平衡、不充分,最终导致基层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保障内容较少、水平较低、层次较浅,那么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也就无从谈起、无以为继、无法实现。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城乡居民的社会心态、消费观念、利益观念以及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等正在发生复杂多样的动态变化,各类矛盾问题风险的诱发因素明显增多。基层治理作为打造基层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优化改进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方法,科学正确地防范处理这些矛盾纠纷与风险隐患,从而有力保障人民群众良好生产生活秩序,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

科学把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注重坚持人民立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人民立场价值取向,紧密围绕基层治理“热点”“难点”“堵点”“痛点”等民生领域,精准聚焦基层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深化、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力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注重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是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全力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政治氛围与社会环境。由于基层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较为集中、易发频发,各方利益关系、分配关系交错复杂,基层治理因此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如何协调好、处理好这些问题,这就要求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人群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妥善处理公共事务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引领,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参与发展、平等实现发展以及平等共享发展成果。

注重做到善为善治。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由于资源不足、基础较差、建设滞后,基层治理也就成为国家治理中最为基础但也最为薄弱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社会多元治理主体把善为善治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治理价值尺度与治理行为标准,在处理公共事务实际中,切实做到善于主动参与、善于思考谋划、善于处理协调、善于总结修正、善于发展创新,用善为善治推动实现基层治理善成善果,让逐渐完善成熟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内涵更深刻、内容更全面。

积极探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从治理体系维度,发挥基层党建作用。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实现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基层治理建设保持方向正确、力度不减、持续为功的政治保障。因此,在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基层党组织筑成领导推动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从治理主体维度,促进多元协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不是基层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就要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善于发挥社会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作用、人民群众的自主自治作用,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从治理方式维度,激发“五治”融合活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源于基层实践,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就要充分激发“五治”融合功能与活力,以“五治”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从治理能力维度,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要善于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现代科技推进治理主体沟通联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慧+”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治理手段创新,实现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作者单位:宣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