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槽溪

版次:05    作者:2024年12月06日

□文猛

古镇是走马,古村是槽溪,一个在路上的地名。

走马,作为一方古镇,连接着川鄂两省,是万州、利川、石柱三县交界之地,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漫长岁月,除了天空的鸟儿和阔大的思想,不管是从四川到湖北,还是从湖北到四川,都必须走这条千年驮盐古道,走过走马槽溪这方古道上最温馨的驿站。

沧海桑田,今天的大地上已经无法呈现出完整版的千年古道,我是从父辈这群三峡背二哥语言的河流之上,看见大地上那刻印在祖先心中和脚印中的千年古道。

一条道从新田的盐井沟出发,沿着驷步河,走过平坝槽、打油房、陡屯子、青岗坡,晚上歇脚走马岭。第二天从走马岭出发,走过关上、黄草、凉风、石板滩、陡梯子、柏杨渡,到达利川剑南道和石柱的黄水。

一条道从长江边的白水溪码头出发,走过茨竹倒水桥、大丘田、张家槽、杜家坡,晚上歇脚槽溪驷步河畔的驷步河店子。第二天从驷步河店子出发,走过石夹子、箭功石、双流、碑梁、天仙桥、关门石、老沟、牌楼坝、从卡门告别走马,再从马头到罗田到利川的谋道。

我第一次到槽溪是1993年,我刚调到教育局工作,局里安排我到走马检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我没有坐车,我是从长江边的白水溪码头出发,沿着父辈走过的古道寻梦槽溪。

那时,鱼背山水库还在规划的图纸上。翻过杜家坡,眼前豁然开朗,大风堡,大梁上,杨柳池,三座大山环抱着一方山清水秀的村庄,面向遥远的长江。亮汪汪的水田,蜿蜒的驷步河,河上渔歌唱晚,河两岸垂柳依依,牧归的牛羊,桃花源一般。古道走向槽溪,槽溪走向远方。夕阳落山,灯火亮起,近处就是著名的驷步河店子,酒馆、客栈、茶馆、铁匠铺沿着古道一字排开。卖酒的除了好几口大酒坛外,也有很多瓶装的白酒。卖茶的卖的是老荫茶,一角钱可以敞开喝,再添上一点钱也可以灌进竹水筒中带走。也有卖火把、草鞋的,自然还有酒馆,猪头肉,柴火鸡,鼎罐饭。我好像看见我们的父辈们坐在熟悉的酒馆客栈,几碗酒下肚,天南海北地“冲壳子”,较劲比赛唱背二歌。

槽溪人让我往高处仰望,那里有一座特别大的老院子,叫向氏民居,占地2530平方米,气派的门庭,高大的牌坊,精美的花窗,隽秀的楹联,建于清晚期,是古道上著名的老院落。向家的祖先明洪武年间就来到槽溪,为什么把一个规模宏大的院落建在这深山中,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可惜我第二天要去走马镇上检查工作,我和著名的向氏民居擦肩而过。

2018年,中国作协要求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我自然就想到古老的槽溪,对那片土地我有着无尽的牵挂。我总觉得那条古道那方驿站有什么在等着我。

这次,我没有从古道走向槽溪,驷步河上的鱼背山水库已经于1999年建成发电,当年美丽蜿蜒的驷步河如同那驮盐古道一般,被岁月掐去了很长一段“河生”,感觉也掐去了一段槽溪的历史,同时掐去的还有那古老的驷步河店子。古道被水库淹没,让地上的路成为船上的路。水涨船高,当年那些老店都往上搬,当年为过往的背二哥和远行人枕梦,大家喊作“幺店子”,今天却为到鱼背山水库休闲度假、康养钓鱼的人、到古道徒步远行的人枕梦,大家喊作“农家乐”。在槽溪,我们看水,我们听水,那是乡村屋檐下的嘀嗒声,那是古道上脚步的嘀嗒声,那是我们血管里的嘀嗒声。每天来这方垂钓、逐波的有上千人,比当年的幺店子热闹多了。镇领导说,这里马上要打造一方水上运动基地,当年走马走马,如今逐波走马,这方土地永远不会寂寞。

当年成群结队的背二哥走过的古道,如今车水马龙,古道成了车道,当年的背二哥在老去,背二歌在走远,一年有很多时候都没有活计上门,大家心痒了,几十个老背二哥汇聚到村里向大爷家,向大爷是村里最年长的老背二哥。大家把家中的东西绑在背架上,环绕着村庄喊上几嗓,过瘾得很。我对这群背二哥说我们山城重庆和江城万州如今还活跃着“棒棒军”“扁担”,同样都是肩上的活脚上的活,可是他们怎么没有歌?背二哥说离开了峡谷、山野、古道、村落,在车水马龙的繁华中,心中哪里还有歌?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再次来到槽溪村,召开群众大会动员修通槽溪连通外面的公路。向大爷带领村里所有的老背二哥都来,把测量勘测公路的设备背到槽溪。

群众对修公路格外兴奋,说他们都等了几十年啦。向大爷却站起来,“文老师,你找人把我们的公路修了,我们这些背二哥啷个办?背风啊!”我正不知怎么收场时,支书李中明说,不要着急,公路开工时候你就知道啦!

公路开工那天,向大爷和村里背二哥把那些曾经在路上的把式全带来了,背石子,背水泥,背钢筋,背搅拌机……我这才明白,那天背二哥们是幸福的埋怨。工地上歌声不断,笑声不断,那些走南闯北的公路工程队说,他们全国各地都修过路,像槽溪这么快乐的工地还是第一次看到。

村上人说,槽溪的公路是背二哥背通的。他们背通了脚下的路,却背掉了背上的路。

“抬山号子嘛哦哦吼嘿——哦哦吼嘿/震天地嘛哦哦吼嘿——哦哦吼嘿/不怕风儿嘛哦哦吼嘿——哦哦吼嘿/不怕雨儿嘛哦哦吼嘿……”

一路给李支书讲述我的父亲和他挂念的古道,突然传来久违的抬山号子。李支书带我来到古道上一处叫“天书”的地方,抬山号子是从这里喊出来的。那是古道上一块巨大的石板,石板上刻着密密麻麻像字又不像字的符号,父亲给我讲过,那就是他们当年一直没有读懂的“天书”。公路畅通,道路上没有了背二哥的“活计”,这群老背二哥每天都会围在“天书”边,当年在路上没有时间读明白,现在就想读明白石板上的“天书”。

跪读“天书”,石板路旁边是清清驷步河的溪水声,驷步河有声,文字无声,是天地的密码?是古道的密码?是祖先们的密码?

老人们喊着抬山号子,踏着掀天撼地的旋律,伴着清清的溪水,记录着那些在路上的故事和歌声,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力量……

鱼背山水库航标灯亮起,大家记着我说过的柴火鸡、鼎罐饭,争着拉我到他们家的农家乐。

火塘里柴火燃起来,火上挂着鼎罐,鼎罐里炖着腊猪脚、水库里捞出的鱼,焖着洋芋饭。柴火灶上大铁锅里焖炒着刚杀的公鸡,和着竹笋、魔芋、土豆等山里的山货……

肉香,鸡香,鱼香,饭香,酒香,那是古道的味道,那是槽溪的味道,那是柴火的味道,那是父亲的味道。

“弯弯扁担一只梭,我是三峡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巫山,月亮陪我过巫河。打一杵来唱支歌,人家说我好快乐。”

“背上背的背架子,手里提着打杵子,脚上穿的偏耳子,腰里插的扇笆子,口里衔的烟锅子,肩上搭的汗帕子,歇气休息唱山歌子。”

歌声回荡山谷,一瞬间让我们穿越到几百年前的巴山蜀水,我们眼前呈现出当年那些路上的背二哥:背上背架,他们是背二;横起扁担,他们就是挑二;扛上木杠,他们是抬二;他们是这古道的跋涉者,守望者。

随着我不断用文字记录,到槽溪寻梦的人越来越多,槽溪的柴火鸡、鼎罐饭做法传到万州城里,大家一下喜欢上这个柴火的味道,城里很快开了几十家柴火鸡和鼎罐饭店,让古老的江城万州又有了柴火上的味道。

从鱼背山水库边槽溪村码头上岸,沿着方家沟往上走,曲径通幽处竟隐藏着一座美丽安恬的大院子,我知道这就是我当年错过的向氏民居。作为一个对古建筑知之不多的作家,我确实无法专业地描述这座民居建筑,倒是阴刻在院墙、大门、戏楼的几处对联,让我过目难忘,感触颇深。譬如院墙上是“碧荫为人,丑未山房”。正门石柱上是“兴地有崇山峻岭,其人如良玉精金”。厅堂上是“长聆山水有清音,快观云霞生异彩”“法守责成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前人景仰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的房子建在崇山峻岭阴凉处,聆听山水清音,观看异彩云霞,告诉世人我的子孙要怎么做人怎么为人。

背靠崇山峻岭,面朝清清湖水,小溪绕院蜿蜒向前,在这方大院中读上一本书,喝上一杯茶,枕一汪好梦,给心灵放假,那绝对是人生很幸福的事情。

从向氏民居继续往上,是著名的万步梯,万步梯的尽头就是著名的卡门,原来村办公室就建在卡门,随着老店子整体搬迁,也从卡门搬到坡下和那些农家乐一起成为一条白墙黑瓦的“老街”。走马古道不但有地理上的古道,也有历史上和文化上的古道。走马这片土地上每一方村庄的地名几乎都与马有关联,白草,马鞍,石窖,槽溪,小河,渡河,双流,谷雨……是马吃的草,是马喝的水,是喂马的槽,是骑马的鞍,呈现出的就是一部关于马的文化图景。

走在村庄古道上,鱼背山水库是门前的一面大镜子,远远的长江是远方的一面大镜子,映照着层层梯田,春天是海海漫漫的油菜花,秋天是金黄的稻子。满山核桃园、李子园、油桐园、辣椒园,过去槽溪人在路上为生计奔走,今天槽溪人在坡上在农家乐在这一方温馨的田园为幸福忙碌,路越走越宽,越来越敞亮。

2023年世界大河歌会在万州长江边举办,这是一个每年举办的世界大河歌会,世界上所有大江大河的歌声汇聚三峡,汇聚万州,汇聚高峡平湖。我突然觉得三峡的背二歌应该走上这个舞台,居然得到组委会的大力支持,我赶到漕溪集结很多当年有名的背二哥,用原生态的表演方式向世界展示三峡的背二歌。

“长江呃,河来哟,三峡哦,峡来哟,我是三峡哟,背二哥啰哈,太阳送我哟上巫山,月亮陪我哟下江河,背架背起闪几下也,打杵子杵断了几道坡。”

舞台上背二哥们背着商场送过来的大米,坚决不要舞台上的道具,背二哥说背上没有压力,他们唱歌就不得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背二哥的表演让世界各国演员大开眼界,整个会场充满一种特别的力量。

主持人也被感染了,他说背二哥是即兴演唱的高手,今天我们也要来见识一下,显然这不是节目单上的内容,万一唱砸了怎么办?哪个敢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唱?

和我预想的一样,向大爷带着背二哥们走上舞台:“我们来!”

向大爷喊主持人把刚才背上的背架背过来。主持人认为那个应该很轻,漫不经心地去提,结果洋相就出来啦,全场掌声雷动,不是笑主持人,是给刚才表演的所有背二哥点赞。

背二哥们走过去,背在背上,喊主持人把话筒拿过来——

背山背水背太阳,背江背河背三峡,路通江通人心通,背哥背上还背啥?

大河歌会来背歌,一路欢歌背回家。那边美女笑个啥?等会把你背回家。幺儿留学回山里,张灯结彩好抱娃——妹儿啊,妹儿啊,赶快回去问你妈,赶快回去问你妈。

大河歌会后,向大爷带着背二哥们回家啦,笑着说大河歌会就是他的告别演出。

我再到槽溪慰问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的时候,专门去看向大爷和那群背二哥,向大爷正在家里教儿子和一群年轻人唱背二歌。

他们告诉我们,槽溪通了公路,驷步河上修起了鱼背山水库,老家已改天换地,从过去吃饭喝酒枕梦的幺店子变成了波光粼粼、游人如织的水店子。孩子们不再在外面打工,回到老家买了一艘小游艇,搞起了农家乐。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到这方古道,留下古道上深刻的记忆,让大家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之外,保持心中的丰富情感,孩子们专门要他们这些老背二教会他们小背二唱背二歌,好唱给游客听,让背二歌飞扬到更远的远方。

小小游艇荡碧波,我是年轻背二哥,背山背水背太阳,古道春风唱新歌……

向大爷说,我们老啦,该孩子们上场啦!

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大喜日子,我再次来到槽溪村,带了几坛老酒去看望向大爷这群古道上最后的背二哥。他们并没有我想象的失落和抱怨,他们说没有哪座山不能翻,没有哪条河不能过,没有哪条路不能走,没有哪碗酒不能喝,一直在路上的人永远认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