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

版次:02    作者:2024年12月06日

(上接第一版)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自十八洞村开始,从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再到解决好“五个问题”,中国的扶贫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得益于“精准扶贫”,中国也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走进陕西梁家河村,了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脱贫做法;11国驻华外交官走进贵州花茂村,学习农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的序言中写道,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激发乡村发展潜力,“贫困地区更要挖掘自身长处和优势”。

求真务实始终是中国减贫实践的不变底色。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等的变化,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渐进、持续用力、滴水穿石。中国不断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充实“政策包”“工具箱”,创新“组合拳”,切实提高贫困治理效能。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会见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时,谈到中国电视剧《山海情》在科热播。电视剧展现的中国一系列扶贫做法和经验,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揭示了中国脱贫攻坚战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扶贫,“要想富先修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扶智又扶志的教育扶贫,先富帮后富的“结对子”互助……从宏观经济布局到微观产业举措,中国始终着眼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多层面综合施策解决贫困问题。《摆脱贫困》葡萄牙文版译者、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法学院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说,脱贫事业需要政府和人民一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付诸行动,“这对全球读者都具有很强启发性”。

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中国的减贫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抓住贫困发生演变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就能找到发展突破口,释放减贫动力。中国愿同各方一道行动起来,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

□新华社记者 乔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