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人民检察院创建“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

打通公益保护最后一公里

版次:04    作者:2024年12月05日

检察官走访企业。

近年来,通川区人民检察院创建“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积极发挥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人”代表的重要作用,为通川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益心”筑梦

守护通川的红色记忆

2021年,“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启动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通过与行政机关座谈、实地走访、查阅党史文献等方式,梳理出烈士纪念设施10处,无名烈士墓、散葬烈士墓150余座。为落实“应迁尽迁、集中管护”的原则,“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与行政机关多次召开圆桌会议,共同推进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作。如今,156位烈士墓全部迁移到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就地修缮烈士合葬墓3处、烈士纪念设施9处。

为进一步完善烈士纪念设施,落实后续管护责任,“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到通川区梓桐镇,实地查看梓桐镇烈士陵园迁移项目施工情况以及何家山战役合葬墓修缮情况,督促行政机关按照庄严、肃穆、清净的原则进行修缮维护,并加强保护管理力量,安排专人负责墓地日常巡查、清扫及维护等工作,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同时,“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深度挖掘、宣传英烈故事,发掘烈士墓在纪念、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着力营造缅怀英烈、崇尚英烈的浓厚氛围。

“益心”传承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别让历史文化遗产变成‘遗失资产’。”2024年2月,一人大代表在达州市、通川区两级人大代表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唐甄故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引发了文化界代表的广泛讨论。

为推动人大代表建议落地,“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迅速行动,数次前往历史文化遗址调查取证,发现唐甄故居存在灭失风险,亟需进行修缮和保护。为进一步查明相关历史文化情况,“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走访人大代表和相关专家学者,了解唐甄生平事迹、遗址遗迹原貌等,确定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通川区人民检察院立案后,督促行政机关完成故居修缮施工方案设计工作,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253万余元,并开展专题讲座推广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与传承相关工作。

“通川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丰富通川历史文化底蕴,本次公益诉讼监督办案效果非常好。”今年8月,通川区检察院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参加公开听证会,一位市人大代表对检察机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

“益心”温暖

回应人民群众期盼

一直以来,如何找准“大民生”的“小切口”,以检察公益诉讼履职增进民生福祉,是“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的努力方向。

“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随机走访辖区内幼儿园时发现,部分民办幼儿园还存在着未依法为女性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严重侵害了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针对该问题,通川区人民检察院牵头组织人社、教育、妇联等多部门召开工作联席会,通报相关问题,共同商讨研究民办幼儿园女教师权益保护工作。立案后,通川区人民检察院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相关幼儿园新增参保人数49人,实现在职女教师全部参保。

在日常调查中,“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发现养老机构存在食品、消防安全隐患,督促行政机关责令多家养老机构整改消除安全隐患50余处,为老年人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以“检察蓝”守护“夕阳红”。

“家里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在进行整改效果“回头看”时,一位老年人拉着干警的手开心地说道。

在维护“舌尖安全”方面,“益公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督促行政机关对辖区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排查整改生活饮用水安全隐患113处。对排查出的26台未登记饮用水设备,逐一登记建档并加强日常监管,有效提升现制现售饮用水安全。以大型蔬菜、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监督重点,督促行政机关开展蔬菜、水果农残检测600余次。督促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整改,涉及种植面积达2200余亩。

□文/图 见习记者 王刚 通讯员 廖家慧 刘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