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4年12月04日
三分钟击同心鼓。
亲子搭建比赛。
极速强国之路。
无人机足球对抗赛。
报纸风火轮游戏。
走进机器人竞赛现场,无人机足球赛、纸桥承重、创意编程等比赛激战正酣,参赛选手们聚精会神,拼速度拼技巧拼智慧。在达州青创赛作品展示现场,智能循迹三轮车、智能识别伸缩雨棚、河道垃圾收集机器、上浮式多色饮料机、移动浴室等众多科技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在万达开云第二届“启智杯”科技节研学活动上,四地师生深入科研现场探索奥秘,体会科普乐趣……
11月28日,万达开云第二届“启智杯”科技节暨达州市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渠县中学新校区开幕。作为此次大赛的“东道主”,渠县积极搭建科技教育学习交流平台,与各地来宾共享优质科普资源,共话青少年科技教育强国之路。
搭建多元开放的科教平台
学生的“金点子”活了
“这次我参赛的编程内容是制作一个无人机森林灭火系统,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大面积森林面临难发现火点、难准确定位火源这一问题。有了这个系统,就能准确发现火点、定位火源,辅助救援人员开展灭火工作,提升森林防灭火安全水平。”11月29日,在达州市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编程竞赛现场,渠县中学学生、参赛选手王子阳向记者介绍。
“因为我患有鼻炎,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中药店抓药,我发现由于药材种类繁多,医生抓药时不方便拿取,会找很久,于是设计出了一个智能中药柜。它可以同时实现湿度检测、语言查找、快速配药的功能,有效解决传统中药材存储中易受潮等问题,提升中药材存取效率和安全性。”11月30日,在达州青创赛作品展上,大竹县第一小学学生、参赛选手刘家硕带着自己的科创“金点子”在各位评委和嘉宾面前亮相。
为助力青少年接触前沿科技、体验科学创新,渠县以此次科技节为契机,围绕“创新·责任·诚信·合作”主题,举办了包括达州市第四届机器人竞赛、达州市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万达开云第二届“启智杯”中小学科技节、第39届达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等10余项活动,吸引了来自万达开云四地2500余名师生参与。
像这样的活动在渠县不止一次。近年来,渠县坚持以赛促创、以创促学的理念,积极搭建科技练兵“竞技场”。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参加第21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38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二届四川省青少年科幻创作选拔赛、渠县第三届机器人竞赛暨“万达开云”第二届“启智杯”中小学科技节选拔赛等,荣获省级一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2个。举办了渠县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全县3000余名青少年与科技辅导员参加,共征集作品693件,选送90件优秀作品参加省市级比赛。
“通过参加和举办系列活动,我们希望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场景,搭建多元、前沿、开放的科学教育平台,拓宽青少年科学视野,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渠县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朝霞说。
打造高质量的科学课堂
校园里的“科学家”多了
近年来,走进渠县各大校园的“科学家”越来越多。2023年“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巡讲活动上,来自清华大学的王伯雄教授为渠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神奇太阳系》的科普讲座。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白武明、徐文耀两位教授走进渠县,围绕《守护地球》《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地球内部探秘》《从流浪地球说起》《天地大冲撞与地球磁场》5个主题给学生们带来了6场精彩的科普宣讲。今年5月初,以“科普向未来 共谱新篇章”为主题,“第一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科教交流会暨院士(专家)达州—南充行”系列科普活动来到渠县各中小学,通过一场场生动的专题报告,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了科学家风采。
一直以来,渠县把青少年科技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县科协不仅邀请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走进渠县各个学校,为青少年带来最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还联合县教育局选优配强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辅导员专题培训,适时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辅导员赛前培训,邀请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校20余名专家分享培训经验等。截至目前,全县有科技教师500余名,张潜、杨晓莉等7名教师荣获省市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教师)称号。
近年来,渠县青少年在各类科技竞赛和活动中屡获佳绩,连续12年评选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累计表彰科技创新师生1140名,发放奖励资金456万元。近5年,获全国青创赛奖14件,获省级奖65件,获市长奖41件,评选县长奖357件。其中,全国一等奖5件,全省一等奖23件,获奖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推动科教“出圈”更“出彩”
科普的“朋友圈”大了
科学教育不只是教育一家之事,需要家、校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这些年,渠县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朋友圈”正在逐步扩大。
12月1日,万达开云第二届“启智杯”中小学科技节研学活动上,来自万达开云四地100余名学生和家长先后来到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渠县拾光小筑,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索之旅。
跟随研学团队的脚步,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内的弧幕投影、全息影像、激光投射等高科技成像技术,让参观的学生发出一声声惊叹。在拾光小筑研学基地,学生们不仅体验了报纸风火轮、拔河比赛、风的阻力、三分钟击同心鼓等科普游戏,还亲自参与了科普表演等实践活动。
“在汉阙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成像技术,仿佛来到了真正的汉朝,让我大开眼界。”渠县第一小学学生裴浩程告诉记者,此趟研学之旅让他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次的研学活动很有意义,丰富了孩子的经历和见识,以后还会带孩子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来自重庆开州区的学生家长骆英说。
“我们会加大和各学校、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和自然的怀抱。”渠县拾光小筑乐动农场负责人朱允乐说。
近年来,渠县不断强化科学普及,有序开展“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集中宣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集中示范等主题科普活动。积极探索“科普+研学”特色科普品牌活动,开展了科普大篷车、科普e站进校园、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进渠县等特色活动。加强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建成一批特色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公园,建立了科技活动中心,完善了科普广场、科普文化长廊、科普画廊等;还创新科普教育方式,利用“天府科技云”平台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科普服务,体验沉浸式的科普教育。
据统计,通过一系列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渠县的科普教育工作已惠及全县中小学生7万余人。
□文/图 记者 王彦力
(部分图片由渠县科学技术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