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绿

版次:02    作者:2024年12月03日

(上接第一版)煤源是另一关键因素。依据规划,项目煤源供给将采取“三七开”,川内煤源占3成,省外煤源占7成。其中,本地煤源依托宣汉、万源、河市3大储煤基地统采统销。省外煤源主要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达成煤电联营合作。

省外用煤占大头,当然离不开交通运输。达州近年来在国省干线、内河航运、高速铁路、空中航运等“铁、公、水、空”交通项目全面发力,尤其是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让国家电投毫无后顾之忧。

根据规划,该项目将新建约2.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开建前,大量的用地、水保、环评、安评等基础工作要完成,这些都成为检验企地合作成效的“试金石”。

兴川能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覃玮来达州工作已有数月。问到推进项目时是否遇到困难,他一度有点“卡壳”:“困难肯定有过,但印象不深,因为我们一提出来,政府马上就协调解决了。”

地企联动、协同发力,从招商引资阶段就已经开始。达州实行市领导专班挂包、项目保姆式服务、挂牌督办、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等机制,与企业一起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

自2023年4月签下意向协定,合作便按下了“加速键”。12天完成用地预审、46天完成可研评审、80天签署投资协议、90天达到核准条件、209天取得核准批复。今年10月8日,达州兴川能源有限公司揭牌,国家电投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入驻达川区石梯镇。

“项目落地建设速度远超预期,在集团同期推进的项目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效。”令吕炜感触最深的是地方相关各方面由始至终爆发出的澎湃激情,让参与项目的人员干劲十足。

项目建设还在加速。覃玮介绍,“当前,项目处在具体事项报批与招投标阶段。团队也在同步推进多项工作,如员工培训、设计优化等。”

守与创

建能源产业新体系

今年10月,在四川省2024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达州分会场上,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首次公布建设规划。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每年4000小时运转发电,年发电量约80亿度。

吕炜表示,“80亿度电量不仅能满足达州本地生活、生产用电需求,也将保障川东北地区用电需求。对川东北、对达州而言,停电将成为过去时。同时,电力会纳入全省大盘,在全省用电高峰期满负荷发电补足电力缺口,实现用电顶峰兜底的预期目标。保民生、保供电始终是我们的初心使命。”

守以行稳,创以致远。面对煤电开发所蕴含的新机遇,创新是解锁密码。

一座高效、清洁的煤电厂会是怎样?

有新技术。按照同时期、同区域、同类型指标对标原则,电厂将在供电煤耗、锅炉效率、汽轮机热耗等各项指标实现优化升级。

有新模式。电厂将实行智慧管理,打造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平台集合智慧安全、智慧生产、智慧运维等板块,实现发电过程的智能控制、运行、监测分析和安全管控,全面提升机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质效。

有新标准。脱硫废水处理是传统煤电厂普遍面临的环保难题。电厂将通过推动工业废水、含煤废水、脱硫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所有生产废水零排放。同时,通过脱硫、脱硝、除尘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路线,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低于国家排放限值。

“我们电厂一定能够改变大家对传统电厂的刻板印象。厂区不会是煤灰漫天,而是整洁、清爽且宁静的。电厂建成后,我们会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邀请群众来厂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现代花园式电厂的魅力。”吕炜表示。

创新还体现在项目将以能源“向绿”牵引驱动产业“向新逐高”,加快推动构建能源产业新体系。综合利用就是要加快推进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突破传统煤电企业产业链单一和延伸不足等发展瓶颈,提升经济效益。

据测算,该项目预计每年将生产120万吨蒸汽、70万吨粉煤灰、50万吨石膏等副产物。达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达川区将以国家电投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为核心,建立占地面积7415亩的双石热电循环产业园。依托蒸汽等项目副产品,聚力打造以食品加工、静脉产业、医药健康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力争园区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

与此同时,还将开创煤电和新能源联营、煤炭和电力联营的新模式。以煤电和新能源联营为例,项目将进一步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定位转型,提升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深度调峰等功能特性,在为负荷高峰时段顶峰出力的同时,找到经济最优、技术最优的发展路径,更好地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项目建设阶段,我们将争创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把项目建成‘标杆电厂’。更长远的规划是,着力推动项目成为川东北能源基地,成为区域能源产业发展强劲支撑点。”吕炜说。

□记者 郭彪 罗丹 见习记者 李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