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从“融”启程 两肩星月向“新”而生

——写在达州市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之际

版次:04    作者:2024年10月25日

达州市融媒体中心办公大楼。(记者 王勇 摄)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云与智”,技术浪潮驱策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重塑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融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在融合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是时代赋予媒体人新的历史使命。

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指明当下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媒体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径愈发清晰,让媒体人有了飞越关山的信心与底气。

启动达州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以来,达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谋定后动、扎实推进,将达州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列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达州市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达州市委宣传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悉心指导下,10月23日,由达州日报社与达州市广播电视台融合组建的达州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了,就此翻开了达州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崭新一页!

“融”来活力无限,“合”出精彩纷呈。达州市融媒体中心将担时代之责,扬新闻之帆,迈追光之步,以全新阵容、崭新机制、创新作为,朝着“全国有影响,全省创一流,全市有口碑”创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目标,奋力书写“1+1>2”媒体融合达州答卷!

■ 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

74年很短,74年很长。

1951年7月1日,中共达县地委机关报《通川报》发刊,时任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亲自题写刊头。时任达县地委书记杨绍曾以《庆祝党的三十周年》一文在八开四版的创刊号上代发刊词:“今天是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伟大光荣的纪念节日里,专区《通川报》出版了……”

岁月眼前过,风云一纸书。从此,达州有了一张为党发声、为民立言的报纸。

此后,《通川报》几度更名。随着达州撤地建市,2000年1月1日,更名为《达州日报》。

2001年1月1日,《达州晚报》正式创刊。《达州晚报》聚焦社会热点,讲述百姓故事,高扬舆论监督大旗,成为广受欢迎的都市类报纸。

达州报纸一纸风行,达州电视从无到有。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电视媒介异军突起。

1988年10月1日,在举国欢庆的日子,达县地区电视台正式开播,五彩电波传遍巴山渠水。达州市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终于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身边人、家乡事了!

1993年1月1日,伴随着元旦的钟声,主持人清晰悦耳的元旦祝福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千家万户——达县地区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

达县地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坚持新闻立台,紧贴时代脉动,达州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声屏舆论阵地和丰富多彩的电视广播节目。

时光无语,岁月成诗。

数十年来,达州媒体人切实肩负党媒职责使命,坚持传播主流价值,引导舆论先声,凝聚社会共识;始终扎根基层,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关注社情民意,引领社会热点,铸就了强大的主流舆论影响力和主流媒体公信力。

数十年来,达州媒体人根植巴渠大地,以不忘初心的信念、披星戴月的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书写着对党的忠诚信仰,对新闻事业的无尽热爱,用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的新闻作品,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数十年来,从记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峥嵘岁月,到讲述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再到豪情满怀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梦”,达州媒体人用生动的笔触和鲜活的镜头,记录巴渠儿女奋发图强的火热实践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栉风沐雨 春华秋实

回望来时路,郁郁满芳华。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达州媒体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硬是把报社、广播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

报社创刊时,购买了几间民房临时改装成编辑部和印刷厂,很长一段时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员工宿舍,桌椅板凳不够只能轮流使用……

电视台建台时,昂贵的设备运往达州,由于路途遥远,几名工作人员担心出现丁点儿闪失,披星戴月连续赶路,全程不歇脚不合眼,紧紧守护着设备器材。安全送达后,几个人脖子都扭伤了……

一代又一代媒体人接续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达州新闻事业可圈可点的成绩。

报台创立至今,各有千余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新闻奖。

达州日报社获得全国城市党报“发展创新”十佳单位、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品牌价值十强等荣誉110余项。报社副刊曾连续三年在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中进入前三名。

达州广播电视台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奖、“四川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100余项,也是全省市州级广播电视台中唯一一家连续两次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的“全国优秀传播机构”。

报台两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十佳记者”、四川省“十佳编辑”、四川省宣传思想文化先进个人称号等省级以上个人突出荣誉共20余人次。

砥砺前行处,壮志气如虹。

一路走来,达州媒体人从来不乏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报台及时开启媒体转型发展之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打造立体传播体系。

达州日报社新媒体肇始于2006年,当年7月6日达州传媒网正式开通,逐渐建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的全媒体融合采编系统,形成报、网、端、微、屏、手机报等“相加相融”的融合格局。

2014年,达州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正式组建,2015年,达州新闻网全新改版,手机客户端“达州全搜索”正式上线,后逐渐形成了微博、微信、网站、客户端四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和声、屏、网一体化的全媒体格局。

采编体制、栏目设置、生产流程、文风作风也焕然一新。今天的达州媒体人,是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全能媒体人,是写作、音频、短视频、直播、海报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转型发展以来,达州日报社、达州市广播电视台传播效应均实现逆势上扬,彰显了党媒强大的生产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前进中探索,在发展中蜕变。达州主流媒体用前瞻的思维、宏阔的视野,立足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排兵布阵、厉兵秣马,为达州市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全媒体“策采编播发”一体化经验。

■ 从“融”启程 向“新”而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加快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形势,全力构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党中央着眼于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成立达州市融媒体中心,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矩阵,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达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实践和主动选择。

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工作启动后,达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先后出台系列推进全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相关措施,全力推动投资约5.3亿元,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约72000平方米的达州融媒体中心建成投用……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破除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

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达州市融媒体中心按照决策部署、工作要求,报台两家班子成员全员参与、协调配合,从上到下强化思想融合,认真研究各地媒体融合改革的经验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速推进,统筹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全力打造集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为一体,在川东北、万达开叫得响的川渝一流全媒体传播旗舰平台。

今年4月30日上午,达州市融媒体中心筹备组正式宣布成立。“五一”收假,筹备组迅即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筹备组工作议事规则、分工方案,9个工作组责任到人、明确推进时间节点……

由此始,达州媒体深度融合蹚入深水区,紧锣密鼓,扎实推进。

作为拥有几十年历史、员工众多的两家单位,物理融合之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提振精神”必须先行。为此,筹备组在短时间内开展了一系列动作——

6月7日,召开内容生产一线部门负责人“头脑风暴会”,围绕如何增强平台传播力,提升地方主流媒体影响力、公信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进一步消除顾虑、凝聚共识;

6月14日,向市委宣传部提交上报“三定”方案,职能职责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6月18日,报社新媒体团队整体迁入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率先实现合署办公,加速推进平台建设;

6月30日,完成对报、台各下属公司情况和家底摸底,并结合融媒体中心发展规划,依照时间节点制定下属公司改革方案;

7月4日,融媒体中心筹备组在贯彻落实全省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会精神研讨会上提出,达州市融媒体中心将构建“1+1+232+N”媒体矩阵,以达州观察为母体集中力量打造1个综合性新闻客户端,以达州新闻网为母体打造1个新闻门户网站,办好2张报纸、3个频道、2个频率,做优N个第三方平台账号。

……

众志成城,上下一心。

筹备组正式成立以来,基本上保持了每周一次工作例会的节奏,及时汇总各组工作推进情况,疏解思想堵点,共破工作难点,确保融合改革稳步、有序、高效推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岁月的积淀让我们走过了无悔的昨天,今天,我们从“融”启程,向“新”而生,集纸屏所长,成融媒之道。达州市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机构的整合、人员的组合,还是流程的再造、机制的革新,更是内容的提升、传播的聚能。

理想不变,初心不改。

无论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如何演进变化,主流媒体的属性和媒体的职责永远不会改变。深度融合的背后,有坚守,有传承,有创新。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尽快实现从相加阶段到相融阶段的共融互通,催生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崭新出发的达州市融媒体中心依然是我们坚守的阵地和不变的情怀,我们将用每一次现场奔赴、每一篇真情文字、每一段生动镜头,触摸时代脉搏,展现社会变迁,继续发出“主流声音”,构建“主流叙述”,讲好达州故事,树好达州形象,向着“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的美好愿景,乘势而上再出发!

□见习记者 李梦真 记者 蒲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