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琢业 匠人匠心

——记三线建设者王代礼

版次:01    作者:2024年09月28日

川北技工学校毕业后,王代礼来到达州“三线”工作,成为一名钳工。

王代礼在车间工作了12年,前辈们言传身教,诠释着匠心精神。

他紧随前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逐渐从工人成长为车间组长。他说,前辈教给他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匠心精神是他受益一生的财富。

之后,王代礼调任厂宣传部工作,后又升任为车间党支部书记。这些工作并非他所学专业,也完全不同于生产工作,但王代礼依旧出色完成。他曾14次荣获基地、工厂优秀通讯员、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他说他是用匠心在打磨每篇文章,用匠心对待每位职工。

“干事创业不容易,但只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刻苦钻研,有工匠的决心和精神,干事创业也不难。回想三线厂能够从无到有,闯出一片天地,正是靠这样的工匠精神。”王代礼说。

每件产品都必须是精品

王代礼是四川平昌人。高考填志愿时,王代礼看到川北技工学校招生宣传点排着长队,很是热闹,就跟着报了名。

王代礼分到了钳工专业。“我是农村孩子,兄弟姐妹多,能踏实学门技术,尽快找一份工作,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心里就很高兴了。”

毕业时,正值“三线”急缺技术人才,王代礼被招入达州某三线厂,岗位是钳工,干本行。

回忆入厂经历,王代礼说一开始想着都在达县,应该很快就能到。没想到,一路翻山越岭,坐了许久的车,“我们乘坐的是辆大货车,敞篷车厢里一人一个小板凳紧挨着坐。路也不是很平整,车一经过尘土飞扬,就这样,灰头土脸到了山沟”。

一开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牛毛毡席棚子,王代礼最怕下雨天,一下雨,房间必然进水,只需几分钟,脸盆、小凳子就漂在水上,一直来回打转。

当时,随着三线建设规模扩大,蔬菜、粮食供应一度跟不上。平日里,王代礼最常吃到的就是南瓜汤,吃上一顿盐渍的咸肉就算过节了。

王代礼当时所在的车间“大神”众多,有全国、四川省劳模,有获得过业内多项大奖的资深钳工。王代礼的师傅正是其中工厂的首位全国劳模。他回忆到,师傅不善言辞,工作时总是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特别是钻研起零件来,就会忘我地沉浸其中。

钳工工艺讲究一个绝对精确,有的零件位置精度甚至需要精确至毫米度量。“当时,设备不够,工具不齐,功能有限,技术条件还达不到,考验的就是钳工师傅的技术,那都是在毫厘间精雕细琢。”王代礼表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