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24年09月07日
1970年,刘健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了达州“三线”某厂。
初到“三线”,刘健不太适应,但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逐渐理解了使命担当和职责所在。
川北技工学校毕业后,他再度回到了熟悉的三线厂。
在岗位工作时,前辈们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他。
工作期间,刘健一直谨记且践行着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从普通员工逐渐成长为厂领导。在刘健看来,“三线”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浓浓的人情味,他的家人、朋友都在这里,达州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一面则是航天人面对产品质量时有近乎“偏执”的严格,正是无数三线人、航天人对卓越品质的矢志追求,锻造了如今航天重器的品质口碑。
“达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刘健是“航二代”。父亲是军人出身,后进入航天一院工作。母亲也在航天系统工作。3岁时,刘健和母亲从老家哈尔滨搬到北京航天大院生活。不久后,父亲调到达州“三线”工作。
去“三线”,意味着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工作,还要和家人两地分居生活。但刘健父亲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
刘健说,父亲是军人,也是党员干部,当祖国有需要时,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肯定要冲在最前面。
1971年某天,刘健记得家里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母亲跟我和妹妹说,不久,我们会到四川去生活。她叮嘱我们,要有改变生活习惯的准备,山里蛇比较多,不要随意走草地……”
到“三线”后,厂里的子弟校还没建起来,还在念小学的刘健转入地方一所小学。
刘健至今记得第一天上课的场景。语言不通的他形容自己像在听天书。晚上回家,母亲问他学了什么,他说不知道上的是什么课,就记得咿咿呀呀了。母亲心疼得流泪,说早知道会耽误学习就不来了,说什么都要带他回北京。
父亲一面宽慰刘健母子,同时也特别严肃地表示,对他们很失望。“身为党员家属,应该和党员一样,不能遇到困难当逃兵,要迎难而上。”
刘健说,这句话一直印刻在他心里,他觉得父辈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他决心继续坚持。刘健逐渐适应了四川的气候、饮食以及在达州“三线”大院的生活。
成年后,刘健又在达州“三线”生活工作32年。他说他早已把达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达州人的耿直、热心肠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我父亲来‘三线’时还在基建阶段,在老乡家里借住了两年,期间得到过许多无私的帮助。我们一家跟这位老乡家至今仍有往来。我高中毕业后,曾在万源市当过两年知青,和很多村民也结下深厚的感情。后来工作,有年达州发生水灾,厂里职工断了粮。达州的领导、群众二话没说,想办法帮我们调运粮食渡过难关,回想起这些仍觉得温暖。”刘健说。
从技术能手到管理高手
从川北技工学校电工专业毕业后,刘健回到了父亲所在的三线厂。入厂后,刘健第一个岗位是焊接车间电工,主要负责焊机设备的日常检修。
刘健深切感受到,入厂后接触到的焊机型号、类型多样,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自己此前在学校所了解的内容仅是很小一部分。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电工,只能加强学习,更要坚持学习。
当时,刘健的师傅是名高级技师,技术一流。刘健说,对师傅很是崇拜。师傅的讲解、点拨,甚至是批评,都是他学习的重点。也因此,刘健进步很快。在焊接车间工作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最终成功考取电大。
爱琢磨、爱钻研、爱学习的习惯,让刘健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赢得了车间职工们的一致认可。(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