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烽烟里

版次:08    作者:2024年08月02日

□庞雨

小时候,听白须老者说:唐扯谎,宋日白,假封神,真三国。虽然有些懵懂,只大略地知道这四本书的名字,但天性对“真”的好感,一下子便让我喜欢上了《三国演义》。

小学四年级,父亲生病住进县城的医院。暑假里,母亲带着我来到县城,住在外婆家。外婆家街对面,有个小小的租书摊,摊上有几百本连环画,其中便有《三国演义》系列。只要有零钱,我就会欣欣然跑到租书摊,坐在小板凳上,沉醉于喜欢的三国片段,往往一看就是一个下午。许多三国人物,走出连环画,深深地刻进我的脑海。

高二下学期,寝室里一位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套《三国演义》,晚自习后就着油灯,看到很晚。从小对《三国演义》的喜欢,再次被封面上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引诱出来。我坐在他床边守着,心不在焉地看着课本,等待瞌睡俘虏他。因为,他告诉我,他睡后书便归我。晚上十二点过,他终于睡下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我接过书,在此起彼伏的鼾声里,精神百倍地向三国进发,慢慢走进《三国演义》的烽烟里。

东汉末年,皇室暗弱,外戚宦官相继专权,朝野渐乱,治世崩塌。乱世之中,群雄并起,英豪辈出,人人都有一颗不甘平淡的雄心,个个都想要逐鹿中原。在这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混乱中,曹氏、刘氏、孙氏集团渐渐脱颖而出,分别建立了魏、蜀、吴三国。三国纵横捭阖,在江汉平原、秦岭南北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罗贯中从《三国志》和民间传说出发,演义出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字盛宴。《三国演义》以时间为经,以魏蜀吴三国为纬,单线条地进行情节演进,铺陈式地进行场景描摹。虽其文学创作的整体性、人物塑造的典型性略有欠缺,但其故事的曲折惊险、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却可以排在古典名著的首位。

《三国演义》正中我这样一个喜欢故事情节胜于喜欢文学质量的读者下怀。我徘徊在《三国演义》一个紧接着一个的惊险故事里,踟蹰在这些故事的不尽曲折中,有时与罗贯中一起尽兴演绎高潮迭起,有时很自我地想象峰回路转。最喜欢长坂坡上的赵云和当阳桥头的张飞这两个故事。银枪白袍的赵子龙在百万军中来来去去,斩将无数,看得曹操心惊眼羡,一心想将其收为己有。只可惜,赵云救出的却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个乐不思蜀的阿斗,不但枉费了赵子龙救他时置生死于度外的忠肝义胆,也亵渎了诸葛亮助他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呕心沥血。一生莽撞的张翼德,在当阳桥头不仅急中生智,制造出众兵埋伏的假象,而且一声断喝,竟然吓死曹营战将夏侯杰。虽然拆毁当阳桥被诸葛亮视为狗尾续貂,但在当阳桥头,却是他一生中难得一见的灵光闪现。

读《三国演义》,自然无法回避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三个已经被传说、演义公式化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被公式化的奸雄和枭雄,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杀吕伯奢全家开始,他一路杀来,杀了陈宫,杀了吕布,杀了孔融,杀了华佗,杀了杨修,杀了马腾……所过之处,一路血迹。虽然留下这些血迹的,并非个个都是无辜之辈,但杀人终究让人痛恨不已。更重要的是,他架空了历史与传统认为正统的汉室,他的儿子曹丕干脆篡汉自立。于是,不管他有多少雄才大略,不管他于武于文自成一家,不管他统一北方使民众免受战乱之苦,为后来晋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他在《三国演义》里,都只能是大奸大恶、十恶不赦之人。刘备,是被公式化的正统和宽宥的象征,从桃园结义开始,一直在豪杰的夹缝里厮混打拼。后来,好不容易访得卧龙诸葛亮,慢慢有了气候,却被曹兵一路追杀至江夏,妻子丧命于乱军之中,儿子勉强得救。经赤壁之战,借荆州,进西川,占成都,终于成就汉蜀。因为姓刘,相传是中山靖王之后,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所以不管他多么脸厚心黑,都被认为是正统,没人追究他自立为帝这无法圆说的行为。诸葛亮,是被公式化的智慧与机巧代言人,在“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的传言里,他千呼万唤,被刘备三顾而出。他一出场,便石破天惊,以《隆中对》三分天下。在其后的政治军事生涯里,他摇着羽扇,坐着轮椅,挥洒自如,巧计百出,无往而不利,但总因天时不顺、地利不合而功亏一篑。六出祁山,思定中原,病逝五丈原,令人扼腕。因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的前后《出师表》,因为他忠诚于正统的刘备,一直扶助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尽管他“妖”法无度,几不为人,却依然被人们景仰崇拜。

看《三国演义》,我的思维被彻底格式化,顺着罗贯中的笔触看曹操的白脸,关羽的红脸,张飞的黑脸;紧跟罗贯中的情绪恨其所恨,爱其所爱;站在罗贯中的立场悄悄地将千余年前的世事内化为自己身处的环境,时而快慰,时而暗恨。罗贯中浸润在小说里的全部好恶,被我一股脑接收过来,存储在自己思维里,经年难变。许多年后,虽然知道《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被罗贯中个人化地“演义”了一遍,已经失去了他们本来的面目,但我却依然愿意相信历史中的他和他们,就是“演义”里的样子。

在《三国演义》四起的烽烟里,我幻想自己是刘备,有海纳百川的气势胸怀,能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我幻想自己是诸葛亮,有观天测地的神妙能力,能扶助刘氏一统中原匡正天下;我幻想自己是关羽身边的一员战将,在他败走麦城时力挽狂澜,救武圣于将死;我幻想自己是庞统身边的一位幕僚,在他将至落凤坡之前一瞬,阻凤雏继续前行;我幻想自己是马超,在与曹操对峙时,不中奸计,与韩遂团结一致;我幻想自己是典韦,为救曹操力敌众将,血战至死;我幻想自己是曹植,文弱纤瘦,风流倜傥,出口成诗,下笔成章;我甚至幻想自己是曹操,有他的文韬武略,却不做奸雄,也不做枭雄,而是一心一意匡扶汉室,做一名流芳千古的贤相……

在《三国演义》四起的烽烟里,我觉得自己变得冷血了。一仗下来,死了多少人,逝去了多少生命,我不关心,我只关心那些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将;七擒孟获,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因为太过残忍,上天减其寿年,我却以为老天不公,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决定?周瑜被三气而死,我竟然一点也不怜悯,反而觉其罪有应得,谁叫他要与诸葛孔明作对呢?我背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千古名言,在你征我伐、尸骨遍野的战场上进进出出,在冷兵器上闪闪发光的鲜血里,寻找自己心仪人物的文治武功,一点也体会不到战争带给寻常百姓的痛苦与血泪,一点也体会不到独守空房的女子对丈夫,或老人对儿子的无尽期盼……

在《三国演义》四起的烽烟里,历史被简化为一场场冷血战争,一次次宫闱秘斗,一个个偶然事件。生命,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尸骨堆码成耸入云天的高山,却没人正眼看它。细微的人情,村野的世故,尘俗的伦常,一切都迷失在四起的烽烟里,难寻踪迹……

现在,我拥有两套《三国演义》,但却没再看。心里的《三国演义》是一个混合体,既有小学看过的连环画故事,也有高中时熬夜的记忆,还有电视连续剧的印象。而对《三国演义》里那些人物形象,有了更为丰富、更为客观的历史依据和人文气息。他们,不再只是罗贯中笔下的人物,而是我结合历史、文学、演义,想象出来的具有“我”特点的人物。

现在,我时不时地看一下陈寿的《三国志》,很认真地看裴松之的注,还在网上进行扩展关联阅读。每读三国,我眼前总是弥漫着只有《三国演义》才有的烽烟,一缕缕,带着血腥,直冲云天,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异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