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24年05月18日
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工业是压舱石。
今年以来,万源市贯彻落实“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决策部署,紧抓托底性帮扶政策机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一季度,万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3%;新签约工业项目14个,总投资113.5亿元;开工3个,总投资0.6亿元;竣工3个,总投资0.9亿元;完成升规入统工业企业3家。
下一步,万源将聚力打造农特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加快企业“智改数转”,全面提升规上企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总量上台阶、工业投资提速度、企业培育强质量,力争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以上,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以上。
保障川东辐射川渝
储配煤基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万源储配煤基地位于万源市青花镇,紧邻襄渝铁路线,依托“北煤入川”主要通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原煤快卸系统、原煤自动化快装系统、储配煤系统、仓储系统以及铁路专用线路。
据西铁局派驻储配煤基地负责人郭文斌介绍,该储配煤基地有着陕北煤矿前置仓和川渝电厂厂外储煤库的称号,它是川东北首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分为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已建成投运,可保障川东、辐射川渝,增强能源安全供应,并对全省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运行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基地的年吞吐储配煤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可实现年产值近30亿元,利税2亿元。该基地在淡季储备的煤炭,可沿着襄渝铁路线运输至四川、重庆、贵州三省,有效带动川渝等地电煤保供,对促进万源新增就业和提升与外部市场的物流输送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进入1号储煤大棚,可以看到一个可容纳100万吨原煤的大棚正在安装自动卸车翻车机系统以及储煤大棚的皮带自动传输系统,建成之后,静态储煤规模可以达到400万吨,动态储煤规模可以达到800万吨。
万源青花煤炭储配基地的建设是四川省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万源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四川省的煤炭储配能力,促进万源市的煤炭产业发展,同时也将带动物流、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该项目还将为当地提供更加便捷的煤炭运输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万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水泥厂变“废”为宝
为传统工业注入绿色新动力
漫天尘沙的厂区、络绎不绝的货车队伍……这是人们对水泥厂的固有印象。然而,只要参观了华新水泥(万源)有限公司后,就会打破这一印象。
作为当地重点企业,华新水泥(万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骨料等系列产品。面对传统工业经济下滑的不利情况,公司在当地部门的帮助下,加快绿色转型发展。近5年时间里,该公司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州市健康企业等,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方面跑进了新赛道。
在华新水泥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的行车操控室可以看到,万源及周边场镇每天数百吨的生活垃圾,经过分选预处理后,被送进水泥窑协同处置。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水泥工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是将满足或经过预处理后满足入窑要求的固体废物投入水泥窑,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过程。经过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高污染的生活垃圾顿时变成白花花的建筑水泥,从而实现了“变废为宝”。
“主要是利用水泥窑自身特有的高温、强对流、涡流、强碱性等工矿条件,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少量灰烬也被用作水泥生产的原料。”华新水泥相关负责人说,经过预处理的生活垃圾,约48%可作二次衍生燃料(RDF),20%的无机渣土进入原料系统,约1%的金属可回收利用,剩下的渗滤液和恶臭气体全都回炉作高温分解、焚烧。在密闭的卸料区内闻不到一丝异味,花园式的厂区里看不到扬尘,高耸的烟囱中冒出了洁白的水蒸气……昔日的污染大户,如今成为了环保“明星”。
今年以来,华新水泥坚持贯彻落实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战略部署,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强化运行组织管理,发挥绿色环保转型潜能,确保稳定高效发展。其中,骨料、砂石产销较上年增长50%,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以上,税收5500万元以上。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爱民 见习记者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