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22年11月14日
中滩河流域现代粮油片区
近日,渠县土溪镇广禄村100余亩坡地上,一台大型旋耕机在田间翻耕作业,为秋洋芋播种做准备。操作手是该村的副主任李胜涛,“今年村集体成立农机服务公司以来,从春天忙到秋天,像中房、罗田等好几个邻村已经排起队了!”
在渠县新市镇五通村,一眼望不尽的李子林里,到处是农民为蜂糖李修枝的忙碌身影。他们既是果园工人,也是老板,“一天的工钱有100块,村集体入了股年底还有分红嘞!”
为扎实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向纵深发展,渠县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开展“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围绕全县“1+2+N”总体产业规划布局,以独资、合作、入股等模式花式引资本、引人才,策划包装366个乡村特色项目,有效破解集体经济思路窄、困难多、资源闲置等难题。
村“两委”班子带头
幸福日子有奔头
“我们村自然、人文条件都不占,要发展只有另想办法。”渠县土溪镇广禄村党支部书记李刚介绍,土溪镇文化遗产丰厚,有6处7座汉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汉阙之乡”。渠江绕镇而过,留下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古賨人在这里建起国都,今称为城坝遗址。“建有中国汉阙博物馆的村能发展乡村旅游。靠江的村,土地的流转费在全县都算高的,一亩800元,还规划了渠江流域蔬菜产业带,每年可种三季萝卜、一季玉米。”
广禄村在土溪以北,不靠江、多坡地,过去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从广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广场望去,远处成片的坡地上,夏大豆苗郁郁葱葱。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杂草满坡的撂荒地。“今年春天,我们利用新买的农机整治出500亩撂荒地。我们机型多、又先进,能耕能收能打药,收起来的玉米全是剥好的颗粒,费用比外地低一半。从3月至今,我们已经服务了3000多亩土地,记账收入近18万元。”在李刚的计划里,集体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巩固脱贫监测户,一部分用于修建基础设施便于招商,剩下的再分红。“目前村子正在谈一个种养循环的养牛场项目,还计划培养更多的农机操作手,让大家都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
为锻造集体经济发展“生力军”,渠县建强村级班子、专家人才、驻村帮扶队伍“三支服务队伍”,选派金融村官89名,公开遴选村党组织书记24名,调整撤换村“两委”班子成员86名。同时,依托院士科创中心,择优选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90余名,组建人才服务团26个,并结合县域片区划分,建立7个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统筹“七类人才”,定期组织开展免费的技术巡回指导,为集体经济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技术保障。
一村N项目
蹚出乡村振兴路
秋分过后,迎来晚秋生产秋洋芋、油菜的好时机。在中滩镇万亩农业示范区,一大片紫红色的土地已经平整成型,村民们在抢抓农时,挖土刨坑、栽苗播种。
“在中滩镇万亩农业示范区这个项目中,我们花园村和胜利村、五龙村的土地是集中连片的,约有3000亩,都纳入了各自村的‘一村一项目’中,实现了抱团发展。”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郭小松说。
据介绍,3个村都主要采取“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收回流转土地,统一打捆整合,实行以整代租、代耕代种、村劳务公司统一用工等方式,通过腾退低效经果林,发展粮油种植成功盘活土地。
村民每天工资80至100元,一个月平均有2000多元钱收入。截至目前,示范区内脱贫户常年务工36人,季节性务工450余人次,人均增收达到3000余元,3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5万余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