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立精英中学”到四川农村中学第一方阵

宣汉县南坝中学的逆袭之路

版次:08    作者:2022年10月26日

“私立精英中学”照壁

精彩的文艺表演

英姿飒爽的仪仗队

校园一角

3月13日,宣汉县南坝中学13名学生赴成都参加体考,面对凶悍小偷不为金钱所动,成功制服歹徒,不少网友对他们的见义勇为点赞;

7月21日,宣汉县南坝中学初87级4名校友为探望生病的同学,从宣汉县驱车前往江苏省江阴市,往返共计3200公里,感动无数网友;

9月初,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公布首届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名单,宣汉县南坝中学党委委员、教务主任何明茂榜上有名;

……

不经意间,这所位于前河之滨的农村中学在网上走红。“抗战期间,有识之士捐田产、献祖祠筹建‘私立精英中学’”“35年前组建‘尖子班’,毕业生个个成精英”“4年6人升清北,完美诠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一则则小故事被网友挖掘出来,传遍大江南北。

一所山区农村学校为何受到社会如此关注呢?

文化传承 精英精神激励一代代学子

时间追溯到8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一批享誉全国的名人返川,卖田产、献祖屋,在前河岸边创办“私立精英中学”。提出“煽五育洪炉,筑六族长城”的校训,并发出“同进人类光明,同歌民族复兴”的惊天呐喊。

精英中学名震巴蜀,培养了叶知秋、李恩溥等1000余名毕业生,有的奔赴抗日前线,有的成为业界精英。“‘精英精神’是南坝中学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宣汉县南坝中学党委书记张松表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把“精英精神”深深融入南中人的血液。

自2020年开始,南坝中学启动了“抢救性发掘精英文化行动”,让“精英文化”变得有血有肉,看得见、摸得着。学校领导班子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有依据、有目标、有定力,形成一以贯之、守正创新的良好效果;教师团队学有标兵,争当“精英”的内驱力量,呈现出“留得住、肯吃苦、争上游”的良好氛围。广大学子在精英文化的熏陶下,志存高远、放飞梦想,飞出大巴山。

扬长避短

攀亲名校苦练内功

宣汉县南坝中学地处大巴山区,存在区位偏僻、硬件不足以及生源师资相对较差等现象。如何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再展宏图,该校进行了一番积极探索。

人才是关键,队伍是核心。加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在党委书记、校长的带领下,分工负责、主动作为,风清气正、不搞内耗,班子成员拧成一股绳,让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学校不断增强教师团队的战斗力,狠抓教师专业成长,依据业绩评选星级教师,让教师有为有位。

找准突破口,有的放矢。“国家专项计划”“少数民族待遇县”系列教育惠民政策无疑给山区农村教育带来福音,如何抢占先机呢?2015年,该校正式启动“成都七中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模式,借此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直播教学迎来首届毕业生,直播班34人考入985名校,李海霞被清华大学录取。从此,结束了该校近15年来无清华、北大的历史,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

成功逆袭

闯入四川农村中学第一方阵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中学生存发展面临困难。在此大背景之下,宣汉县南坝中学却异军突起,创造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南中现象”。

梳理该校近十年的高考数据,呈现出以下特点:

升学人数逐年递增,成全省农村中学标杆。2013年至2022年,该校一本上线人数从24人增长至265人,增长近10倍;本科上线人数从405人增长至1154人,增长近2倍。

办学水平整体上升,完美诠释“高进优出”。以2019年至2021年的高考情况为例:该校高2019届学生入口成绩全县前1000名占65席、前3000名仅占576席,在当年高考中该校本科(不含加分、不含艺体,下同)上线570人、一本上线144人,文科考生王琴被北大录取、理科考生康平被清华录取,还有21名学生考入985大学。高2020届学生入口成绩全县前1000名占83席、前3000名占574席,本科上线713人、一本上线203人,陈虹任、程泓钦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2021届学生入口成绩全县前1000名占91席、前3000名占522席,本科上线776人、一本上线263人,胡海霞考入清华大学。

“BC军团”强势突围,充分展现“低进高出”。以2019年高考为例:南坝中学高2019届学生共1400余人,其中入口成绩为B、C等级的学生有400余人。这400余人在当年的高考中,3人上一本线、50人上本科线、131人艺体“双上线”,共有184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近50%,实现了强势突围。

目前,该校一本、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以及清华、北大录取情况,稳居达州市同层次学校第一,位居全省同层次学校第一方阵。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宣汉县南坝中学“不经意间”走红网络,是因为80余年的精英文化积淀,逐年递增的高考数据支撑,更有一群巴山人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秀琴 通讯员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