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2年07月23日
▲元稹像 (符艳 摄)
元稹纪念馆 (符艳 摄)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九岁的元稹能解诗赋,长者惊其可教。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二十七岁的元稹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状元)。皇帝李纯下诏,授予元稹从八品的左拾遗。因屡次上疏直言,为当朝权臣忌恨,九月贬为河南县尉,恰遭母丧。元和三年(808),元稹服丧期满,授正八品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809)二月,元稹出使东川(治梓州,今绵阳市三台县)按狱,弹劾节度使严砺,并平八十八家冤事。因触犯宦官权贵,被分司东都(洛阳)。次年(810),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不法事,被召回,调任江陵府士曹参军(从七品)。元和十年(815)二月,元稹自江陵府(治今湖北宜昌市)唐州(今河南唐河县)被征召回长安。三月,“稹量移通州司马”(《旧唐书.元稹传》)。当时,通州(治今达州市通川区老城)司马为从五品下。元稹虽在官秩上从从七品的士曹参军提高了级别,但他深知自己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长安,所以迟迟不肯上路。他游览寺观,吊唁了前任宰相裴垍,又与白居易等好友交游唱和,直到三月二十五日,才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前往通州的行程。白居易等人送到五十里外的鄠县(今陕西鄠邑区)蒲池村,三月三十日,元稹与白居易各赋诗一绝而别。元稹诗云:
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
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
白居易诗道:
蒲池村里匆匆别,沣水桥边兀兀回。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两首诗,表达了二人难分的心情。元稹经褒城驿(今陕西勉县)、阁道、漫天岭、阆中,一路漫游观光吟诗。又由新政县(治今仪陇县新政镇)东行,由蓬州经营山顺着流江溪到达渠州(治今渠县渠江镇)。在渠州刺史吴士则从姨兄家里,两人深情款款地畅谈往日情谊。隔日,元稹赋诗《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与其道别。其诗道:
忆昔分襟童子郎,白头抛掷又他乡。
三千里外巴南恨,二十年前城里狂。
宁氏舅甥俱寂寞,荀家兄弟半沦亡。
泪因生别兼怀旧,回首江山欲万行。
元稹由渠州城沿渠江乘船向东进入东关水(今州河),赶赴任所,终于在润六月间到达通州城。
元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通州城后,暂时居住在驿馆内。当天晚上下着雨,在微弱的烛光下元稹看见屋子里挂满了蜘蛛网,地上印着一行又一行的虎脚印,还隐约地看见了驿馆墙壁上有好友白居易的诗,使元稹激动不已,随即赋《见乐天诗》一首,寄给远在长安的白居易。诗云:
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
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
白居易得此信息,高兴不已,即刻修书一封,寄来题为《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见尘壁间有数行字,读之,即仆旧诗。其落句云:“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然不知题者何人也,微之吟叹不足,因缀一章,兼录仆诗本同奇。省其诗,乃是十五年前初及第时,赠长安妓人阿软绝句。缅思往事,杳若梦中。怀旧感今,因酬长句》的和诗。诗云:
十五年前似梦游,曾将诗句结风流。
偶助笑歌嘲阿软,可知传诵到通州。
昔教红袖佳人唱,今遣青衫司马愁。
惆怅又闻题所处,雨淋江馆破墙头。
通州,当时属山南西道辖,是“邑无吏、市无货”的荒凉之地,州府所在的通川县是一个只有200户的偏僻小县,土著賨人甚少,多为成汉时期迁来的獠民后裔,长期居住、生活在山坡与树上,生产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方式,生活习惯不同于中原地区,语言也异于其他地方。根据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所述,通州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地区。其诗选二首,足见一斑:
其一
茅檐屋舍竹篱州,虎怕偏蹄蛇两头。
暗盅有时迷酒影,浮尘向日似波流。
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畬刀少用牛。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其二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同年八月,元稹在通州得了疟疾。又因自己是一名冗员散职司马官,没有实权,于是写下《通州》诗说:
平生欲得山中住,天与通州绕郡山。
睡得日西无一事,月储三万买教闲。
元稹,身居蛮夷之地,想起通州前任官员客死此地与猝死返归途中,料想自己也难有回归之时,客死异乡。可他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却不能不挂念远在长安的女儿保子、儿子元荆。他在《夜坐》诗中发其感慨道:“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面对自己的窘况,元稹写下了《叙诗寄乐天书》,作为自己突然病卒后诗文集的序言,以便实现自己身后立言的夙愿。所以把自己的所有诗文,寄给白居易让其都编为卷次,留存其箱笥。还望他日代为操持,结集面世,流传后人。元稹已经不指望史书来秉持公正,仅把希望寄托于白居易,寄托于自己的作品。当时在长安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也在时刻思念着元稹,关心他的健康与生活,更关心他的政治前程。他在《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的诗中把这种关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其一诗道:
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
老去一身须爱惜,别来四体得如何。
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
莫遣沉愁结成病,时时一唱濯缨歌。
白居易还为他寄来了秦岭以南地区生活急需的夏天衣衫,同时附诗《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一首,以表达自己的这份关怀: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元稹在《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中,向仁兄白居易描述自己宛如囚徒般的生涯,发泄他内心的愤懑和苦闷。其一诗道:
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
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肌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心情郁结的元稹,病情加重,倒在床第之上,一首《感梦》述说了自己凄楚之状:
我病百日馀,肌体顾若刲。
气填暮不食,早早掩窦圭。
也就是在这年八月,白居易贬为江州(治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白居易到贬所后就写下《寄微之三首》,向知心好友元稹一诉衷肠。其一诗道:
江州望通州,天涯与地末。
有山万丈高,有江千里阔。
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
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
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
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
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断绝。
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
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
在重病中的元稹,得知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即刻从病床上挣扎着坐起来,写下《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同身受,以“垂死病中”反衬“惊坐起”,刻画形体动作而包蕴着极丰富的感情,将所有的感伤和凄凉囊括其中,加重了元稹的病情。同时,他还担心好友白居易与自己用血和泪写成的几十卷诗文以及未成年的儿女。这时的元稹,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去日逼近,于是写下《遣病》绝唱词: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赵昌八十余,三拥大将旌。为生信异异,之死同冥冥。
其家哭泣爱,一一无异情。其类嗟叹惜,各各无重轻。
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以此方我病,我病何是惊。
借如今日死,亦是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舍彼复就此,去留何所萦。
前身为过迹,来世即前程。但念行不息,岂忧无路行。
蜕骨龙不死,蜕皮蝉自鸣。胡为神蜕体,此道人不明。
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吟此可达观,世言何足听。
此诗,因病想到死亡,轻松地表达了视死如归的态度,理智地安排后事,以及安然地告别人生。
元稹大病三月之后,于十月初二拖着虚弱难持的病体,离开缺医少药的通州,带着随身童仆陈兴,“我行蓬州西”,挣扎着北上山南西道兴元府(治今汉中市),谒医治病。
当时,通州城郊偏蹄虎不断伤人。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无口眼的两头蛇横行。在东关水(今州河)里,有能含沙射人的水蜮虫也不时伤人。元稹诗说:“沙含水弩多伤骨。”所以,晋时迁入的獠民依旧在山坡与树上架木为巢,作为栖身之地,时人称之为“阁栏头”。他们普遍使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故有“田仰畬刀少用牛”。而少量的土著賨民居住在山下平坝,“茅檐屋舍竹篱州”。
元和十年的年底,经兴元节度使郑余庆的撮合,元稹与涪州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在兴元正式结合为夫妻。郑余庆又特地赠诗相贺。元稹还请人从长安接来了女儿保子与儿子元荆,第三次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元和十二年(817)五月,元稹结束了在兴元府近二十个月的诊疾养病的生活,偕同继配裴淑、丫鬟梅英、童仆陈兴与子女保子、元荆,以及裴淑在兴元所生之女元樊,一同返回他本来不愿意来的通州。
不久,元稹在通州家里正欲提笔给好友白居易写信,童仆陈兴从房外进屋对老爷说:“有人从下江带来白大人的一封信。”元稹激动万分,涕泪交流。一时间,吓得全家老少惊魂失魄。见此情境,元稹吟诗道: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是年冬,白居易在江州从元稹寄给自己的数百篇诗中挑出一百首题写在屏风上,放在家中随时欣赏,见诗如见人。于是又写下七绝《答微之》: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诗满屏风。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从这首诗中得知,白居易未曾到过通州。
近两年来,白居易在江州寄往通州的大部分诗稿,只因元稹离开治所而未能及时收到。于元和十三年(818)三月,白居易又将自己过去曾寄赠过元稹的诗歌前后共计二十四首,又重新抄录,再次寄给元稹。元稹正准备将白居易寄给自己的二十四首诗歌一起酬和时,忠州刺史李景俭派他的弟弟李景信来到通州看望元稹,转达了兄长李景俭的问候。李景信的到来,使元稹分外高兴,回忆起了两年前在沣西分手的情景,李景信也讲述了家兄李景俭不能亲往前来的原因。随后,元稹取笔挥毫题诗《喜李十一景信到》:
何事相逢翻有泪,念君缘我到通州。
留君剩住君须住,我不自由君自由。
李景信在通州小住三天,便要回到忠州去。临别头一天晚上,元稹在丁溪馆宴请李景信,并写下《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三首之后,深感与朋友分别的时间正一刻刻地逼近,心中不觉涌起万般愁苦,以致平添许多白发,于是又留下《别李十一五绝》:
一
巴南分与亲情别,不料与君床并头。
为我远来休怅望,折君灾难是通州。
二
京城每与闲人别,犹自伤心与白头。
今日别君心更苦,别君缘是在通州。
三
万里尚能来远道,一程那忍便分头。
鸟笼猿槛君应会,十步向前非我州。
四
来时见我江南岸,今日送君江上头。
别后料添新梦寐,虎惊蛇伏是通州。
五
闻君欲去潜销骨,一夜暗添新白头。
明朝别后应肠断,独棹破舟归到州。
李景信曾与白居易送元稹于蒲池村,此次相会,自然是感慨殊深。这组赠别诗,表现出了元稹对通州的厌恶情绪。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一月,皇室李实在京兆府(治长安县,今西安)违制强征三十万贯税银,并杀死三十余名纳税人。二月,李实贬为通州长史。元和十三年四月,任通州长史十三年之久的李实被特赦回京,元稹代理其长史之职。通州长史,从五品上,为刺史佐官,亦无实权。同月,通州刺史李进贤病故于任所。在新刺史未到来之前,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出于对元稹的赏识而暗中帮助了他,得到朝廷正式通知,让他暂时代理通州的州务。在临时管理通州政务时,元稹首先实施开垦荒地之策,扩大耕地面积,各县各乡各村都行动起来了,在山上,在水边,赶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并且第一年免缴农业税,深得百姓欢迎。其次,大兴水利工程,保证大旱之年仍然有较好的收成。新年春,元稹登上青爱山(今翠屏山),望着山山坡坡、平坝田畴新开垦的耕地上庄稼长得苗青秆壮,心情甚是喜悦。并决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在青爱山最高处建了一座“戛云亭”。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通州百姓来此祭祀玉皇大帝,祷告天下岁岁昌盛,祈愿通州人民年年平安。是年春,他在任所写下了针砭时弊的七言歌行《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兴废变化,极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廷荒淫无度,痛斥用兵的罪犯。其词,是新的格调,被称之为“元和体”。犹如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所说“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自远。”同时,他还写下了《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并序》的长篇排律,是“元和体”的代表性诗作。五月,元稹到石鼓县(治今宣汉县)视察农业生产后回府乘船西下,途经石鼓县与通川县界处南昌滩时留下《南昌滩》:
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 迟。
橹窡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
畲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
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
代理通州刺史七个月后,元稹于同年十一月写下了《告畬三阳神文》,告诫通州人民要“靠人的自身力量,靠国家安宁,当政者的方针、政策英明和正确的领导”,才能获得一地的全面发展。
由于元稹在兴元府疗疾,未能及时收到好友白居易于元和十一年(816)寄给自己的《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笛竹生蕲春,霜刀劈翠筠。织成双锁簟,寄与独眠人。卷作简中信,舒为席上珍。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元和十三年,元稹才追和白居易诗,题为《酬乐天寄蕲州簟》曰:“蕲簟未经春,君先拭翠筠。知为热时物,预与瘴中人。碾玉连心润,编牙小片珍。霜凝青汗简,冰透碧游鳞。水魄轻涵黛,琉璃薄带尘。梦成伤冷滑,惊卧老龙身。”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在江州,因连宵夜雨,倍感忧愁,于是写下《雨夜忆元九》七言绝句:
天阴一日便堪愁,何况连宵雨不休。
一种雨中君最苦,偏梁阁道向通州。
以泄心中的烦闷。元稹接到诗后,即步其韵《酬乐天雨后见忆》诗道:
雨滑危梁性命愁,差池一步一生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其和答,也谈起了自己初到通州时的凄苦感受。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初一,元稹写下了《告畬竹山神文》,以求竹山神灵保佑通州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祈祥纳福,国泰民安。同年二月底或三月初,元稹便匆匆告别瘴气弥漫的通州到虢州(治今河南省灵宝市)任长史。同年三月十二日,元稹在宜昌与兄弟白居易“舟中邂逅”。
元稹在通州期间,与白居易以诗歌遥相赠答,从未间断,所写诗歌“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号为“元和诗体”,“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六十卷《元氏长庆集》的编者刘麟在序言中所发出的感叹:“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年)间,观其所论奏,莫不切当时务,诏诰、歌词自成一家,非大手笔曷臻是哉!”他所留下的百余篇诗文,反映了与好友白居易两人间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文学理想不断追求的精神,开启了达州史上前无古人的文化传播与发展,也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新的里程碑——新乐府诗“元和体”。
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元稹》说:“微之(元稹)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通州,由其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