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方法论

□朱海艳

版次:03    作者:2022年03月2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进行观察和解读,聚焦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行动指南,也提高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运用辩证认识法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以这个新要求的认识方式和认识逻辑把握人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一方面,由于人不满足自然世界的现存状况,要改变自然对象物的自然属性来满足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形成了人与改造对象自然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又要按照人的实践目的和需要来重塑自然对象,使得作为改造对象的自然转化为人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以寻求人与改造对象的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习近平辩证地认识到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经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最终达到“生态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从实践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践思考、理解、评价人和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运用辩证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消除人和自然的尖锐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相生相依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新时代。

运用价值分析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人与自然关系类型的多样化做了时代性的探索。习近平生动形象地把生态环境比喻成绿水青山,把经济发展比喻成金山银山。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定了经济发展方式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非此即彼的传统观点,是对生产力“自然维度”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分析了资本主义初期对包括风力、水力、蒸汽、电力等在内的各种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习近平以此为价值评判标准,深化认识生产力的本质和功能,坚持“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并重,纠正人们对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矛盾的误区。不仅如此,同社会生产力相比,自然生产力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潜在的价值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将会发挥其重要作用。

运用群众史观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需求的关心,响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的期待。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习近平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顺应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一切工作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破坏生态环境而获得的生产总值,已经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民生。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民生福祉的基本构成。生态环境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联系,而且与社会和谐稳定也相联系。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的准确认识,也是对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民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最后,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主体。“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这无疑也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绝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而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占有和共同享受。“共享”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

运用系统分析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系统论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特征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联系中加以把握。习近平运用系统论观察和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具体体现。首先,习近平的这一“生命共同体”论断深刻而透彻地展现出相互作用的人、自然和所有生命三者是命运休戚有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探索各要素在“生命共同体”中所处的层次、位置和作用,统筹把握构建生态文明各要素之间的系统性及相关性,平衡好生态环境大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搭建起一条生态循环链,从而为人们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具体方案和最优解。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综合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才能达到生命共同体的协调化、最优化、大众参与化。生态系统的构建已经拓展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复合系统。习近平强调要优化发展用地的开发格局,倡导政府、企业和大众共同参与,加强责任追究和综合治理,构建在社会各个领域内节约环保的大格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现多维度、立体式推进。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要具有大局意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行不通的,要将局部的生态建设与“生命共同体”整体内的其他部分一同紧密联系起来考虑,不断调整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的和谐共生。

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提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持续对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机制予以完善,但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依然面临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资源开发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浪费现象严重,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为彻底改善上述状况,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负重前行的现实境遇,也据实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了有条件和有能力解决的窗口期。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人类往往理解为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等对劳动技术和经验的重视,而“实践观念”的“观念”可理解为制度和法制等。所谓“实践观念”,是把理论成果与实践对象结合起来,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进行超前的规划和可行性论证,从而形成路线、方针、政策等具体可操作性观念,如制度和法治等。“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一新的“实践观念”揭示了制度和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任何国家的生态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是与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缠绕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影响。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主权国家的重视水平,更取决于国际社会的互助合作。习近平站在世界大同的高度,运用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妥善处理好新时代中国社会与生态的平衡问题。他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普遍真理,是科学认识,这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过程不能脱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化的具体形态。在新时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环境污染和生态的根源所在,协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中共达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