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米豆腐 暗藏致富经

米豆腐磨出脱贫路

版次:06    作者:2022年01月07日

石正芳文化程度不高,早些年家境比较困难,同丈夫一起外出务工,为了节约路费,她和丈夫5年才回家一次。2014年,石正芳的公公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面对公公所需的大额医疗费用和两个孩子的学费,石正芳华发早生。

“给公公治病,不能只依靠政府扶持,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而有志气的石正芳同丈夫商量,在碑庙场镇上开一家面馆,一边做生意养家,一边照料家人。很快,她发现只有面条的早餐店非常单调,销路极好的米豆腐成了她的新追求。

在碑庙镇,米豆腐是传统乡村食品,几乎家家会做,但是做得地道的人不多。石正芳的婆婆做得一手好米豆腐,她一心一意跟着婆婆学技术,精心钻研米豆腐的制作流程,并逐步超过了婆婆。而后,她将店面的早餐改为主推豆腐,逐渐打开了市场,生意越来越红火。

她起早贪黑,用地道的米豆腐博得当地群众的喜爱,使得米豆腐经常供不应求。两年内,她不仅还清了求医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还于2016年顺利脱贫,有了一点积蓄。

传好帮带 携手致富

将米豆腐麻利地打包好,再按订单垒放整齐……忙完这一切,杜善容才停下歇口气。今年65岁的杜善容,家就在石笋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她早些年患病花了不少钱,现下她一个月能卖出约1吨重的米豆腐,光靠这一项,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收入。家里还有一些农田,平时喂些鸡鸭,日子还算红火。

与杜善容比邻而居的是杨中珍夫妇。杨婆婆今年已经80岁高龄,5名子女都很孝顺,本可颐养天年的杨婆婆却勤劳惯了,从去年年初开始,她像村里很多妇女一样做起了米豆腐。因上了年岁,她的米豆腐加工量不大,但每月也能赚到1000余元。

这一切,离不开石正芳。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石正芳2017年被选为石笋村村委委员,后当选为村妇联主席,为感谢党委、政府在她公公生病期间给予的帮助与扶持,也为能更好地带动石笋村妇女发家致富,她忍痛关掉了店面,一心一意投入到村委工作中,为妇女姐妹的增收出谋划策。

做米豆腐,就是她的主意。白天,石正芳组织在家的妇女跟她学做米豆腐,细致到选米、淘洗、浸泡、磨浆、下锅熬制、火候大小、揉团、蒸煮的每一个步骤。晚上,大家聚一起摆龙门阵,进一步讨论米豆腐的做法。在石正芳的带动下,石笋村的妇女几乎都通过卖米豆腐摘掉了穷帽,米豆腐的产业越做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了村里的重要产业。

一名在外务工的碑庙青年通过微信向乡亲订购米豆腐,不住感叹道:“配上蒜苗翻炒,蒜苗的辣香混合米豆腐的醇香,味道好极了!或用辣椒、姜末等制成的蘸水拌着吃,去油更能品出本味,身边的工友都爱吃。”如今,石笋村的米豆腐不仅在本地热卖,更是通过电商销到全国各地。

保护非遗 擦亮品牌

“原料大米以中、晚稻籼型为好,碎米也行,但粳稻、糯稻米不行,因为黏性太重,不易制作。草灰以黄荆枝、柏树丫燃烧后的灰烬最好。浸泡时,米和草灰搅拌均匀,用水浸泡一个晚上,米变成浅黄色,口感略带苦味即可。然后在清水中反复冲洗,直至水清。磨浆的水和米的比例为1:2,用石碾反复碾磨。”在石笋村村史陈列室,石正芳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详细介绍米豆腐的制作流程。

石笋村村史陈列室一侧是一番忙碌景象,几间两层楼高的新房几近封顶,一楼的空地上堆放着砖和水泥,几名工人正在和水泥。石正芳介绍,正在建设中的是达州市非遗名录碑庙米豆腐传习暨体验基地。2021年11月3号才开始破土动工,落成之后将建起一个米豆腐加工厂,来参观的群众不仅可以直观米豆腐制作的每个步骤,还能亲身体验。此外,他们还将聘请村内做米豆腐的熟手作非遗技艺展示人,为年迈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一份工作。“日后,我们村将大力打造碑庙米豆腐这一非遗品牌,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戴静文/文 何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