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1年11月02日
2021年10月19日在达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过去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持续抓好综合施策,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五年来,我们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经济稳增长的各项要求,坚持分门别类、系统研究,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打出系列组合拳。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GDP由2015年的1366.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118亿元,2019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4、1.1个百分点,全省综合排名第7位。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79亿元增至112.3亿元,201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3%。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规上(限上)企业数量达到2612家,比2015年末增加1385家,四川川环科技于2016年成功上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4.15万户,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3%,民营经济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二。县域经济支撑有力,7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全部跨入“百亿”行列,5个县(区)GDP超300亿元;大竹县、宣汉县、渠县连续4年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宣汉县、渠县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宣汉县列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重点培育对象、入选“天府旅游名县”,万源市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二)持续抓好投资消费,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五年来,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求,着力畅通供需循环,持续拓展内需空间。投资拉动作用有效发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922亿元,年均增长12.4%,比全国、全省分别高6.5和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谋划重大项目共计760余个,组织集中开工活动33次,集中开工项目1360个,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西渝高铁开工在即,达州金垭机场即将建成通航,南大梁、营达、巴万高速和达宣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开梁、镇(达)广高速开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47公里、居全省第三,固军水库、土溪口水库等8座大中型水库进展顺利,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秦巴(达州)国际铁路“无水港”等建设推进有力,通川区双河口水库纳入国家第二批典型示范项目,合作模式经验全国推广。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5亿元,年均增长10.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3.6个和1.6个百分点。成功举办四届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
(三)持续抓好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五年来,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93.6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4%,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全市粮食总产量320万吨,居全省第1位,实现“十四连增”;“巴山食荟”等农特品牌影响力提升,国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41家。工业转型升级明显,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20.3亿元,年均增长7.9%,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园区实现提档升级,成功创建1个省级高新区,5个县级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开区,川渝合作示范园等建设有序推进。服务业发展劲头足,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2.4%,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金融、物流、文体等新兴服务行业增加值占比达38.2%,秦巴物流园等加快建设,仁和新城、罗浮和升华广场、巴山大峡谷等建成运营,达州成功获批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创建省级消费中心城市。
(四)持续抓好融合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五年来,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统筹城乡建设工作部署,以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确立“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市域发展新格局。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双130”城市全面建成,“五桥六路”[1]基本建成,“七大新区”[2]加快开发,扩增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40万人。新增城市公(游)园29个、公园绿地面积91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3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资格。城市更新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121个、老旧小区改造208个,新(改)建供排水管网563千米、公厕1190座。达州全域纳入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典型做法全国推广,“百镇建设”行动协调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8%。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新建美丽宜居乡村1529个,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10个、省级31个和全省最美古镇古村落7个,居全省前列。通川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农村“三大革命”[3]顺利开展,“厕所革命”任务超额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全市90%以上行政村。
(五)持续抓好改革开放,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五年来,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改革开放和增动能的工作部署,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抓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581项,市县机构改革、市区管理体制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减少乡镇115个、建制村1052个、优化调整社区111个。国资国企、“放管服”、“最多跑一次”等成效明显,市属34户停破产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开放合作纵深推进,融入“双城圈”步伐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万州合作开发新田港,“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联盟成立运行。加强川东北渝东北协作,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和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四川东出铁水联运达万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和中欧班列达州专列全面开通,达州海关获批,公用型保税仓投入运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成功创建,与防城港缔结为友好城市,与浙江舟山扶贫协作持续深化,与央企省企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城市棚改等合作全面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35个,20亿元以上非制造业项目63个,共实现到位资金3780亿元。出口基地不断壮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2%。
(六)持续抓好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提升向好。五年来,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三大攻坚战的工作部署,聚精会神抓攻坚重点,全力以赴补自身短板。脱贫攻坚全面胜利,7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县(市、区)全部“摘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8837户152514人(全省第三),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攻坚战,城区全面“禁燃禁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达钢“白烟”、道路扬尘、达成铁路沿线等有效整治,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应急备用水源、第二水源等工程有序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森林覆盖率达45.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效明显,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金融生态持续优化,4家农信高风险机构全部“摘帽”,1家高风险村镇银行监管指标达标;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防汛减灾、森林防灭火等持续加强,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纵深推进,平安达州建设成效明显。
(七)持续抓好民生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进。五年来,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惠民生和谋福祉的工作部署,汇聚资源抓民生改善,发展成果更加普惠共享。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常态化抓好精准防控,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境外疫情“零输入”。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各项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0%,累计投入1434亿元。稳岗就业不断强化,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1.6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4.2%以内。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至36001元、16876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9.6%,连续10年高于GDP增速。全市CPI持续控制在3.5以内,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38.7%,分别比2015年下降1.9和4.5个百分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13所、公办幼儿园312所,嘉祥、东辰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建成招生,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搬迁入园,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达州技师学院、达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建成投用,华西达州医院、泛美达州航空职教城开工建设。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深入贯彻市委四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呈现稳中加固、全面恢复态势。1—9月,预计全市GDP实现1635.3亿元,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2%。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在统筹全局中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快发展,在量质并举中扩大总量缩小差距;必须坚持项目攻坚,抓住“牛鼻子”,在投资增长上加足马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开放合作,在发展竞争中厚植优势拓展空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凝聚发展合力。这些实践经验,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发扬光大。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过去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规划的刚性约束还不强。“十三五”规划执行力度还不够,规划时效性及引导、约束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在项目谋划包装上,部分项目与国土空间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衔接不足,受基本农田红线控制,规划选址调整频繁,导致无法及时落地实施。同时,谋划储备项目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今年以来,全市新入库项目达标率不足10%。
(二)可持续发展基础还不牢。我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较多的短板弱项,需花大力气加以解决。工业支撑依然不足,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15年的39.1%调整为2020年的34%,下降5.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仅为22.7%,低于全省4.9个百分点,且没有国家级开发区等高等级园区。财税平稳运行面临考验,我市“三保”支出、义务教育、生态建设、养老保险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2.3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仅为25.0%,其中税收占比5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9.7%)18.1个百分点。税源抗风险能力不足,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税收占比达到63%。2016—2019年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幅达到9.74%,但2020年增幅为下降8.33%。
(三)要素的有效供给还不足。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存在矛盾,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融资新增长点不足,制造业贷款占比还相对较低。土地等要素保障政策限制变强,个别重点行业投资影响较大。碳达峰、碳中和[4]“双碳”宏观政策,严重影响产业扩大投资。国家和省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节能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大,相关项目落地受限。
三、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达州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五年,也是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践行“三新”理念[5],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扎实苦干、攻坚克难,确保圆满完成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实现“五大跃升”、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七大振兴行动”[6]的目标任务,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壮大经济实力,夯实底部基础,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达州新篇章。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500亿元,力争达到4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5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经济总量、增速在全省进位争先。中心城区建成“双200”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是:
(一)突出区域开放合作,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融入“双城圈”建好“示范区”为引领,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力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达州经开区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共建“万达开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加快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协同发展,出台并落实“示范区”建设方案、重点项目清单,谋划打造重大综合性、专业性功能平台,加快建设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强化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的协同联动,实现全域全方位一体化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扩大与京津冀、长三角、北部湾等地区交流合作,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特色优质产品供给基地。推动川渝陕结合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安康、汉中等地在商贸、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推动构建秦巴经济圈。深化与浙江舟山扶贫协作,建立“舟山总部+达州基地”合作模式。推进战略性物流通道建设,以沿江航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为依托,建设东向陆江海联运、南向陆海联运、西向陆路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口岸通关建设,全力申建达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达州综合保税区,积极创建铁路、航空开放口岸。
(二)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天然气、锂钾等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3个五百亿级,医药健康、绿色建材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做活做靓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巴渠美食街、川东北国际名品馆和“5G云商城”智慧商业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联动打造“大巴山·大三峡”旅游环线,塑造提升“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文旅品牌,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把保障粮食、生猪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建设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力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15个;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做大做强“巴山食荟”品牌,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划建设马踏洞金融城、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达州、智慧城乡,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
(三)突出改革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经济、国有企业和科学技术、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卫生等专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开江县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减税降费成果。建立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引导企业诚信守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三地一城一中心”定位、“一核四带多点”布局和“六高”任务[7],全力推动达州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全力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联动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产业技术创新和全域创新创造,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速新旧动能转化,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高价值创新产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以上,产业营业收入达800亿元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四)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空铁新城、经开区产业新城和魏蒲新城等新区拓展开发,增强中心城区引领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力争到2025年,建成“双200”城市。提高县城建设品质,开展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示范小城镇。支持宣汉县争创全国百强县,积极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县域经济副中心转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推进开江撤县设区。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8],加快构建生产好产业强、生态好环境优、生活好家园美“三生”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积极支持万源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川渝样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幸福美丽宜居乡村。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9]要求,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五)突出支撑保障作用,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以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为总揽,加快建设铁公水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进达州高铁南站建设,建成成达万高铁,加快建设西渝高铁,力争启动广巴达万铁路扩能改造,积极谋划成都经巴中、万源至安康高铁等新通道。抓好公路枢纽建设,完善“一环三纵六横二支”高速公路网[10]和“八快速十八干线”干线公路网[11],建成镇巴经达州至广安、开江至梁平高速、绕城高速西段和达州至开江、达州至石桥、达州至大竹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达州至万州、大竹至垫江、城口经宣汉至重庆直达高速公路和达万直达、达州至渠县快速通道,做好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城口至万源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成达州金垭机场,推进万源运输机场和宣汉、渠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土溪口、固军大型水库,构建“6+2+4”中型水库[12]竞相建设局面,加快渠江风洞子航运枢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城市第二水源巴河取水、达州高新区供水及“引水入竹”、达州经开区供水等工程,推进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前期工作。加快输气、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实施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项目电力配套电网工程,加快建设开江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稳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天蓝水碧土净成为常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重点河流、水库、堰塘水体综合治理,建设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功能保护,推进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区治理,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轮作休耕制度。抓好以花萼山为重点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秦巴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推进废弃矿山复耕和裸露山体整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推进绿化达州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3]工程,开展造林增绿活动,巩固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三线一单”[14]分区管控,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力禁塑降塑,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七)突出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落实“一老一小”整体实施方案,集中力量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两件民生大事。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前教育保障能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争创巴蜀名校。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职业学院等加快发展,创建四川粮食职业学院。推进健康达州建设,加快华西达州医院、省骨科医院达州分院建设。积极推动三甲医院、三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特色专科创建,推动优质医疗机构来达设立分院。推进医养结合,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健康深度融合。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罗家坝、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塑造“巴人故里”品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快建设“3+4+4+10”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15],加强革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巴文化和蜀文化共融发展。
(八)突出平安达州建设,提升民主法治和发展安全水平。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守好四川东大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维护电力、油气、通信、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启动“八五”普法,深化“法律七进”。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抓好禁毒防艾等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积极做好民族、宗教、统计、保密等工作,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好资金资产、工程项目、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管理,严惩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的腐败。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更加注重政策研究、资金争取、项目建设、人才培育、环境营造,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后五年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五桥六路:金南大桥、徐家坝大桥、野茅溪大桥、罗江大桥、中坝大桥和凤凰山隧道及西延线、金南大道、河市大道、机场大道、南北三号干道、环城路二期。
〔2〕七大新区: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翠屏山、长田坝、河市。
〔3〕农村“三大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
〔4〕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5〕“三新”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6〕实现“五大跃升”、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七大振兴行动”:实现“发展质效大跃升、城乡品质大跃升、民生福祉大跃升、治理效能大跃升、执政能力大跃升”;建设“经济发展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幸福宜居中心”;实施“区域协同行动、开放创新行动、产业壮大行动、城乡提品行动、文化繁荣行动、环境美化行动、民生改善行动”。
〔7〕“三地一城一中心”定位、“一核四带多点”布局和“六高”任务:“三地一城一中心”即着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驱动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力争创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一核四带多点”布局即构建以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为主引擎,以万达开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带、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生态资源绿色转化创新示范带、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为主承载,以全市各产业园区科技创新示范点为主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六高”任务即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展高价值创新产业、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强化高质量创新供给。
〔8〕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9〕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0〕“一环三纵六横二支”高速公路网:一环指绕城高速公路,三纵指镇巴-渠县-广安-重庆高速公路、西安-达州-重庆高速公路、城口-宣汉-大竹-邻水高速公路,六横指巴中-万源-城口高速公路、通江-宣汉-开州高速公路、绵阳-达州-襄阳高速公路(含达州至十堰)、巴中-达州-万州高速公路、达州-营山高速公路、南充-大竹-梁平高速公路,二支指开江-梁平高速公路、大竹-垫江高速公路。
〔11〕“八快速十八干线”干线公路网:八快速指环城快速路、机场大道、达州-宣汉-南坝快速路、铁山-石桥快速路、达州-渠县快速路、达州-开江快速路、大竹-百节机场快速路、万源-八台山-巴山大峡谷快速路。十八干线指G210线万源官渡至大竹欧家、G318线大竹石桥铺至渠县有庆、G347线万源钟亭至万源竹峪、G542线达川石桥至开江宝石、S101线万源鹰背至康乐、S201线宣汉龙泉至开江新街、S202线万源太平至邻水御临、S203线宣汉马渡至渠县鲜渡、S204线通川梓桐至渠县琅琊、S205线渠县宋家至新市、S302线宣汉漆树至通川魏家、S303线宣汉上峡至通川梓桐、S305线开江八庙至渠县鹤林、S402线万源堰塘至沙滩、S403线宣汉厂溪至万源庙垭、S404线大竹至石子、S405线渠县至鹤林、S412线渠县贵福至营山骆市。
〔12〕“6+2+4”中型水库:建成通川区双河口、达川区石峡子、万源市寨子河、宣汉县白岩滩、渠县刘家拱桥、大竹县土地滩6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达川区斑竹沟、万源市李家梁2座中型水库。开展宣汉县肖家沟、宣汉县长滩湖、渠县賨人谷、开江县大雄4座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
〔13〕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川渝两地依托长江上游共同打造的森林绿化项目。
〔14〕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5〕“3+4+4+10”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整合打造以万源保卫战、宣达战役、营渠战役为主线的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提升通川区神剑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宣汉县巴山红军公园、达川区石桥古镇4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度建设渠县贵福、蒲家、梓桐、清溪4个红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大力培育碑庙镇等10个红色旅游文化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