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四大工程”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版次:07    作者:2021年10月14日

开展“政务开放日”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秀琴 陈鲸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达川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补齐基础短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四大工程”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考A+1上线人数达2155人,同比增长21.1%;高考一本上线人数达1609人,同比增长15.84%,两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实施教师提能工程

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着力打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强化优秀人才引进。严格对标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考等方式,引进硕博人才23名、招聘公费师范生161名、招考教师479名。二是强化能力水平提升。开展教师队伍分层分类全员培训,依托22个学校联盟和31个“三名工作室”,常态开展“名师送教”“名师带徒”“跟岗学习”等培训活动。在达州市首届“三名工程”遴选中,遴选工作室负责人8名、工作室成员109名,两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表扬一批“达川好老师”,开展“热血铸师魂·丹心育桃李”优秀教师事迹巡回报告会,选树、宣传师德典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教学提质工程

释放教育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教研教改为重点,以智慧教育为关键,推动教育提质升级。一是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推行相互听课、推门听课等制度,强化教学环节点评、反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质量不断提升。全区共有169节课获省市级优课,100余个课题研究获省市级奖。二是强化教研先导作用。深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整合研究,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聚焦学校特色品牌,打造“一校一品”,整合形成实验小学“三个课堂”、逸夫小学“爱满逸园”等120余套优秀校本教材。三是强化智慧教育作用。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2.5亿元,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三个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率先组建教育城域网,成为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县)、全省教育教学资源规模化应用试点区。

实施品牌提升工程

挖掘教育发展新潜力

坚持“五育并举”,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塑造名校品牌。构建“名校+新校”管理模式,把省一级示范高中达州中学作为创优教育品牌的突破口,复制教育经验,带动区域教育提升。立足优势特色,全力推进实验小学、逸夫小学等校创建“巴蜀名校”。二是塑造艺体品牌。依托13个乡村少年宫、17个艺术工作室等优质教学资源,强化艺体教学,促进多元发展,已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艺术特色学校30余所,向省队、国家队输送足球人才10名,获国家、省师生才艺大赛不同等次奖项1680余人(次)。三是塑造科创品牌特色。打造创新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为青少年播种“科技梦想”,多次组队参加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国家奖33项、省级奖178项,达州中学李中平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

实施保障提效工程

凝聚教育发展新合力

坚持教育发展,党建为先,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出台配套政策,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实施“双培计划”(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学校干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党员教师2630名,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中,党员占82.3%。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先后出台《达州市达川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二十二条措施》及配套文件32个,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需求。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累计投入35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45所、城区中小学校11所、乡标准中心校48所,增加学位33000个。

达川区将坚定“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让“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在达川落地生根、见行见效。持续坚持五育并举,帮助青少年学子“树立好目标、练就好本领、锻炼好身体、养成好习惯,争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党育人树特色、为国育才促发展,勇当区域教育中心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