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0年05月12日
雨水从屋檐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远处的青山包裹在一片纯白的雾岚之中,雨后的通川区江陵镇和平村特色产业园内,茁壮成长的青脆李和柴胡散发着勃勃生机。雨过天晴,和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徐永红正在查看地里的情况,他说:“产业园将成为和平村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和平村最初的办公地是一间“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土坯房。办公用品缺乏,基础建设滞后,简陋的办公条件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2018年7月,原通川区工商质监局标记股股长徐永红被派驻到江陵镇和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徐永红主动与通川区市场监管局协调,在扶贫任务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区市场监管局果断投入3万元支持该村阵地建设,并联合村支“两委”共同修建了廉政文化墙、村办公室,改善了村支“两委”办公条件。
上任后,徐永红了解到,和平村自然条件差,基础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种养殖知识,没有产业规划,贫困面和返贫率较高,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有条件的都搬走了,只剩老幼妇儒。”入户调查中,村民们的话深深地印在了徐永红的脑海中。
随后,通过与村干部座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依靠有限的扶持政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何解决根本问题,徐永红当机立断:“还是要靠产业,有了产业,才能留住劳动力,也能够让村民有更多的收入来源。”
为在短期内改善和平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村村民增收,徐永红与村干部、村支“两委”成员多次调研、召开座谈会,并请来通川区农业农村局种养殖专家实地调研分析,最终决定引进金惠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流转闲置土地的方式发展中草药、青脆李等种植业。目前,特色产业园区总面积达130亩,共种植田家塝青脆李苗7000株,套种60亩柴胡中药材。“在园区内,贫困户村民每天务工收入为60元。”徐永红说。如今,合作社已累计为贫困和非贫困村民发放务工费用15万元。
如今,和平村实现了特色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村民们走上了发展致富的康庄大道,徐永红因工作关系于2019年从和平村“第一书记”岗位上轮换下来,但和平村的产业发展仍牵动着他的心,他说:“结合本地优势,打造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真正留住乡愁,留住乡村风情。”
□龚娟 何皓 本报记者 曹芮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