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有个龙泉堂

版次:07    作者:2020年01月24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花池。秋饮黄花酒,冬咏白雪诗。”这是龙泉堂惇龙大和尚地塔墓碑上的诗文。细细品读,诗意泛泛,韵味悠长。

龙泉堂位于大竹乌木镇广子村6组,铜锣山中段西麓,大竹县城至周家公路12公里处。龙泉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据大竹县民国续修县志载:“堡子垭东十里,有一龙泉堂,清康熙时建,山半有泉,清冽而甘,以竹笕通之,丛篁下有石,长数十丈绕泉而卧,形如蛟,龙泉堂故而得名。”据《乌木镇志》载,龙泉堂三字由明朝末年间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题写,字体苍劲浑厚。这样一座古刹,不幸毁于明末战乱。

清康熙季年(1664年),维芳和尚从湖北云游到此,在乱石和杂草丛中寻得一口大钟和一镌钟板。维芳和尚站在龙泉堂高处瞭望四方,发现龙泉堂四面环山,前后两峰平行于一条直线上。四面山脉如巨龙曲绕,无数对峙的小山包貌如雄狮吼潮,龙泉堂山不显露锋芒,地势平坦开阔。当时,正值山风阵阵,松柏涛涛。维芳和尚大喜,觉得这是虔诚修行的好场所,决定买下此地重修庙宇。维芳和尚便四处化缘,历时两年的艰辛,终于化得钱财购买了龙泉堂这方宝地,开启了广兴土木修缮庙宇的建设。

维芳和尚请来能工巧匠,本着十里一庙、五里一庵的原则,在龙泉堂原有的基础上修建了上、中、下三殿。维芳和尚佛学精湛,乐善好施,深得众人喜爱。他在龙泉堂广兴佛法,龙泉堂的香火日益鼎盛,成为了当时大竹专区(当时大竹地域广博,邻水、广安等地均隶属大竹)的首庙。各地香客居士不辞艰辛纷纷前来烧香拜佛,鼎盛时期龙泉堂出家的和尚达到百人之多。为此,龙泉堂名声传播四方。

因地势独特,风调雨顺,寺后的龙泉清澈甘冽,常年雾气腾腾。无论干旱多久,龙泉堂那一汪清泉的水流量始终如一。那条栩栩如生的石卧龙,长年累月守候在龙泉边相依相伴,护佑着这方灵山秀水。

在龙泉堂寺庙北面200米的山垭上,一座普同塔还矗立在深山中,塔的石头山门墓联上刻着:“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塔内四周分三层,曾存放着大小沙弥的骨灰罐。塔内骨灰罐早已破碎不堪,四处散落,淹没在沧桑的时光里。只有塔内中柱上刻着:“乾隆四十三年岁在戊戌孟冬,释氏一派诸位觉灵等众弘法沙门父雲子孙丙序大众仝建。”据周围居士讲,无论下雨下雪,塔内皆干燥无比,从未浸水。普同塔四周,奇石林立,巨大的黄浆岩石遍布四周,貌似神龟,各自神态安稳,那坚硬龟裂的斑纹张着头仰望苍天,犹如神龟望月,紧挨着它的一只巨大的石龟神态各异如金龟拜母。石林顶端的石壁上有一个马蹄打滑的蹄印。

沿着象鼻嘴拾级而上的是百步梯,拙朴的石梯在翠绿的掩映下沧桑不堪,日光透过植被的空隙落在青石上光晕颤抖。站在百步梯向龙泉堂望去,世俗性和佛性的气息泛在一起。宽阔平坦的大地上,龙泉堂气势磅礴矗立在天地间,气派,庄重,肃穆。这座2005年修缮的庙宇面朝前方,佛光凝重。那黄墙红瓦显露出它历史沉重的面容,龙泉堂几个字立正殿之上,用石头的风骨托起字的沧桑。庙宇外生长着许多古木,婆娑的身躯像置身事外一样,任凭外面一片喧嚷,它都独自沉默不语,波澜不惊,独自感受着龙泉堂千年佛光。

□蒋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