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坝村的笑声

版次:01    作者:2020年01月24日

站在新房前,何贻权、胡春德夫妇开心地笑了。

1月19日,大晴天,碧空如洗,冬日暖阳照在石坝村。已是腊月廿五,春节就在眼前,村民们备年货、扫庭院、挂灯笼、贴春联,村里到处都是喜庆的场景。

石坝村位于万源市魏家镇,是达州最偏远的村,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浴血作战。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时,全村2285人中,贫困人口就有556人。脱贫攻坚,石坝村焕然一新,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村里最后4名贫困户也将摘掉贫困的帽子,年过60的老支书张春生高兴地说:“贫困户全部脱贫,是今年最大的喜事!”

让我们乘着冬日的暖阳,走进石坝村,认识几位村民,感受他们新春的喜悦。

何贻权、胡春德夫妇:

几十年来最好的日子

见到何贻权、胡春德夫妇时,他们刚刚接了一单猪肉生意,在院坝里忙着杀猪,“街上有人办酒,找我买了一头猪。”

2019年,光是养猪,何贻权、胡春德夫妇就挣了2万多块钱。何贻权在附近做木工,又挣了1万多元。这一年,何家的喜事特别多:搬新房子、女儿读大学、还完多年的欠债,特别是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夫妻两人满脸笑意。

讲述过去,何贻权、胡春德夫妇眼眶泛红。

“看病靠借钱,娃儿读书靠借钱,买肥料都要借钱……不是在借钱,就是在借钱的路上。过年,基本上没给娃儿买过新衣服。住的土墙房子又漏风又漏雨。”何贻权说,“2013年最恼火,老年人生病,娃儿上学开销大,我又受伤不能做活路,生活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

彼时,万源市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脱贫攻坚战鼓雷雷。石坝村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91户556人,何贻权、胡春德位列其中。

赓即,生产扶持、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易地搬迁等一揽子扶贫政策惠及何贻权、胡春德家,日子慢慢好过起来。

一笔3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让何贻权发家致富的梦想照进现实。“2018年8月领到这笔钱,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一天都没歇,修猪圈、添猪仔、买饲料、搞卫生防疫……日子有了奔头,再苦再累都开心。”

2020年春节马上到了,胡春德给两个孩子拿钱,让他们自己在网上买新衣服。

“这是我们家几十年来最好的日子。过完年,我们还要再投点钱,多养些猪,多挣些钱。”站在新房子前,何贻权、胡春德夫妇开怀大笑。

黄文新、张邦英夫妇:

“我们是领工资的农民”

“原来单家独户住在深山老林,荒野地带,隔匹山才有住户。”享受人居环境改造、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2017年,黄文新、张邦英从深山老林搬到了公路边,住进了新房子。

其实,久居深山老林的黄文新、张邦英没有多少劳动技能,头脑也不灵光,家里还缺乏劳动力,玉米、谷子、烟叶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收入微薄,是村里的重点困难户。

脱贫奔康,不落一户一人。“关键还是要有稳定的收入。”石坝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忠健说,“除了发展产业和扶持生产,村里还争取了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重点困难户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能领补贴。”

黄文新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每年能领5000元;张邦英是农村公路保洁员,一年有3600元。忙完家里的活计,夫妻俩经常结伴出行,巡山护林,清扫公路。

为了稳定黄文新、张邦英这样的重点困难户的收入,同时,也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想了不少办法。2019年,黄文新、张邦英养了100多只鸡,仔鸡都是帮扶单位送的。“鸡养大了,我们卖了60多只,自己吃了40多只。” 张邦英说着说着就乐了。

对于搬迁后的生活,黄文新、张邦英非常满意。黄文新说:“住得好,吃得好。”张邦英搭话说:“还有工资,我们是领工资的农民。”说这些的时候,他俩一个劲地笑着。

春节将近,夫妻两人商量要给家里再添一样家用电器,“电视机早就有了,那就再添台冰箱!”黄文新、张邦英买的新冰箱是双开门的,在石坝村不多见。

佘国树、张奇琼夫妇:

从贫困户到片区经理

正是冬天,在石坝村的青脆李种植基地里,李子树的枝条上刚刚隆出米粒大小的芽苞。

青脆李是石坝村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承载着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梦想。“巴山硒李”专业合作社就是全村贫困户共同成立的。

佘国树、张奇琼夫妇在李子园里忙碌着。拉枝、剪枝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体力活,实际上却充满技术含量,每一个动作都直接关系到青脆李的口感与产量。(紧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