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神剑耀光芒

版次:07    作者:2019年11月08日

张爱萍

1910年,张爱萍将军出生于四川东部一个山区小镇(今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的张氏家族。在张爱萍青少年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正处于政局动荡、政治腐败、军阀混战、列强蹂躏、民不聊生的崩溃边缘。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五四运动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26年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在家乡传播进步思想,张爱萍与魏传统等当地进步人士一道,积极开展革命思想宣传,组织创建了“烂漫社”等文学团体,创办了在当地曾产生广泛影响的《烂漫旬刊》。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夜校、农会等组织,以培养骨干和发展党员,并担任中共达县县委委员。

1929年6月,张爱萍在家乡的革命活动引起敌人的注意,被当局通缉。党组织令其转移至上海作地下斗争,张爱萍踏上了去上海的征程。到上海后,张爱萍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眼界更加开阔。1929年11月,张爱萍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开始了他驰骋沙场、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

1930年5月12日,在攻打老虎庄的战斗中,红十四军军长何坤踩着张爱萍的肩头爬上草垛,用红十四军唯一的机关枪向敌人射击,不幸中弹牺牲,倒在张爱萍怀中。抱着死去的战友,张爱萍悲痛欲绝。1932年初,张爱萍调回团中央,先后任少先队中央总队总训部部长、总队长。1933年9月,参与组建了少共国际师。

1935年,张爱萍先后率领红十二、十一、十三团作为红三军团主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其军事才华淋漓展现,在激战土城、四渡赤水、抢夺娄山关、一战遵义、老鸦山阻击、二战遵义、强渡北盘江、逼昆明、抢占金沙江皎平渡、大渡河等著名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1月18日,为反击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经毛泽东批准、由彭德怀决策,张爱萍奉命担任攻打大陈列岛的前线总指挥。这次战役,将张爱萍的军旅生涯推向了又一个辉煌高峰。由于是我军陆、海、空三军第一次联合作战,领命之后,张爱萍积极准备,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经过周密考虑,张爱萍决定首先攻打归属于大陈列岛的一江山岛。一江山岛之战,攻守双方无不倾尽全力,战斗异常惨烈。在战斗进行中,张爱萍不惧危险,执意登上北江岛视察战场、慰问伤员,给部队以极大鼓舞。经过十余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军,红旗插上了一江山岛,驻守大陈本岛的国民党军随后不战自退,大陈列岛宣告解放。

张爱萍将军对我国国防事业也作出不小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成立了中央专门委员会,张爱萍成为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并兼任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现场试验总指挥,负责“两弹一星”工程的具体实施。1964年2月,张爱萍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建立导弹作战基地及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工作。他亲赴实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的组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在他的直接指挥下,中国又成功完成了原子弹的系列爆炸试验以及“两弹结合”试验和氢弹爆炸试验。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走完了他人生的第93个春秋,病逝于北京。

□本报记者 罗天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