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19年10月25日
川东北一带把曾经行走在乡村的剃头匠称为“待召”。随着农村的“空心化”,这种乡村待召已经慢慢消失了。
为了让这门即将失传的技艺能留下点记忆,借着周末回老家,我去寻找曾经给我们剃头的久违的老待召。
上世纪集体生产时,我们村只有他一个待召,全村1000多号人头,全靠他一个人剃,而且每月要给每个人剃一次,所得的报酬是每天8—10分的工分,相当于当时农村一个主要劳动力一天的工价。后来,土地分到了户,就没有集体评工分一说了,给谁剃头谁给钱,他每剃一个头得到的报酬是5角钱,再后来涨到1元。
那时剃头工具就是一把推剪、两把剃刀、一个取耳筒,放在一个小小的工具箱里。待召背在身上,穿梭在乡村的家家户户。给我们小孩剃头很简单,一张又旧又脏的围布在颈上一围,用推剪几推几推,然后再将自家从山上采来的皂角砸烂,或者用从乡场上买回来的洗衣粉、香皂,在头上洗一洗就完事了。给中老年人剃了头,还要刮胡须、掏耳朵、刮眼睛等等。那个时候很多地方都还没有通电,因此也就没有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的过程了。
进村一打听,小时候给我们剃头的老待召早已过世,他的儿子子承父业,还在附近的场镇靠着剃头营生。
按照老家的人提供的地址,我在附近的场镇找到了他。这个剃二代只比我大几岁,而且几乎传承了他父亲所有的技艺。他很骄傲地对我说,在他们这一代人中,像他一样能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了。
剃头有很多学问。他说,他曾有一本古书,是专门介绍剃头的,书中仅修面就有“三十六刀”之说……为了体验其手艺,我叫他边说边做,自己要过把瘾。
他拿出刀子为我修面,起刀一般先从右边太阳穴开始,然后向下刮右脸部,再刮额头,再从右自左刮后颈部,最后刮左脸部;平常所说的“舒服刀”,就是刮挨着颈部的背部和肩部。
接着,他就为我掏耳朵。掏耳朵是一件舒服的事。他拿出一个沾满灰尘的竹筒,从里面取出五件东西,有镊子、耳匙、小长刀、小毛刷等常用的几件掏耳工具。他戴着镜子凑近我右耳一看说,堵满了。于是先用小长刀刮掉内耳的耳毛,然后用耳匙小心翼翼地在耳内转动,痒痒的,很肉矜的感觉;后来用镊子夹着,在耳内轻轻摆动,稍微用力拉动,一大块耳结被取了出来;最后再用小毛刷刷掉耳内的脏物,用剃刀剃掉耳廓上的苦毛子,这样一只耳朵算是掏结束了。
刮眼睛是最考手艺的,而且一般的剃头匠是不敢做的。刮眼睛不比在头部其他地方刮一道口子那么简单,弄不好会造成眼睛失明的,所以,会刮眼睛的剃头匠必须要有真功夫。他拿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说是用来刮眼睛的老刀,然后开始磨刀。刀磨好后,他却说那把刀不能将眼睛“清明”(眼睛被刮后更加清澈明亮),最后,只有换上刀片为我刮眼睛。他牵着我的眼皮刮上下眼睑,然后刮眼球外面的眼膜,就像蚂蚁在上面蠕动的那种感觉;再后就是用刀子在眼角轻轻转动。此时我的眼睛酸酸涩涩的,泪水开始慢慢流了出来,一种担心和恐惧顿时涌上心头,于是立即叫停了。他说,还可用猪毛从眼角插下去,目的是疏通泪管,刮完一只眼睛一般大约要20分钟。我说,我只是找找感觉而已,不必那么认真。的确,刮了眼睛,人清爽多了,但是刮眼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剃头有很多讲究。如果要夸赞某个剃头匠,只能说某人手艺好,不能说生意兴隆,否则,别人会不高兴。还有剃胎头和剃死人头的,都要给剃头匠拿利施(红包),过去剃胎头和剃死人头分别要给12元、24元的利施,现在分别要给120元、240元的利施。剃头时,剃头匠会封一些吉利的话,以赢得主人的欢心。
剃头有很多门道。据说技艺高的剃头匠能够通过人的头发看出身体健康状况。比如给年事已高和正在病中的老人剃头,可知道这个人还能活多久,真是不可思议!
生活,天天都要过;头,人人都得剃。乡村待召,匠心独运!为了即将消失的技艺,特为文以记之。
□周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