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城乡展新颜 美景舒画卷

版次:03    作者:2019年09月10日

◀过去的张家坝

▲现今的江湾城

过去的莲花湖

如今的莲花湖

鸟瞰达城

●对通川区而言,2019年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通川区建区20周年。20年来,通川区思进思变思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将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城乡融合发展引领通川区方方面面实现新突破。如今通川区辖区面积已从有记载以来的444.60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900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达78.21万人。20年波澜壮阔,通川区朝着“率先突破、领跑达州”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通川区加强城市细胞建设

本报讯 近年来,通川区着力加强城市细胞建设,自觉扛起主城担当,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治理方式,实现了城市管理从“多头”到“聚合”的逐步转变,上下协作、条块联动、更加高效。

按照“着力治点、连点成线、以线促面”的工作思路,通川区全面分解、细化社区治理职责,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量化细化考核办法,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执法处罚力度。以街道为主,有效发挥街(路、巷)长制的作用,起到带动周边的示范效应。

同时,通川区进一步夯实基层一线的综合执法力量,集中发挥属地管理、精细执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效能,抓好市容市貌、公共交通、环境卫生、规划建设、文明程度和交通秩序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城市管理专题、专栏,宣传政策法规,展示管理成就,反映社情民意,把社区力量、城管力量、社会力量有机融合,真正把各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大北街旧貌换新颜

本报讯 今天,当你漫步在通川区大北街,浮雕文化墙映入眼帘,《达州赋·节选》和《达州地图·乾隆版》雕刻在墙上,街边花台里繁茂的草木点缀着这条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商铺内的商品琳琅满目,很难想象曾经的大北街杂乱无章、垃圾遍地。

大北街位于中心城区繁华地段,地理位置优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聚集于此,“大北街商圈”由此得名。一时间,大北街高楼之间的小巷也逐渐充满了商业气息,水车楼巷、蒲草田巷、庞家巷等随之繁荣发展起来。2005年,这些巷子经市政府统一规划改造,形成了如今的达城最著名的小吃街“三圣宫”。

虽然大北街商圈繁荣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道路狭窄、车辆占道停放、流动摊贩泛滥、垃圾油污遍地等问题日益严重。2018年,通川区对大北街及蒲草田巷等老街老巷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文化墙、铺设青砖灰瓦、修建花台,短短数月,大北街便拥有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和古色古香的老街巷道。而今的大北街被市民亲切地称为“达州春熙路”,翻新的老街巷道也有了“达城宽窄巷子”的别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提升改善,大北街商圈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通川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达州市中部。据《达州市通川区志》记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员公署。1993年7月27日,经省政府同意,报经国务院批准,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市。199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撤销达川地区建立地级达州市,撤销达川市设立通川区;区政府驻通川区荷叶街。是年12月15日,达川市正式更名为达州市通川区。

山区丘陵集中连片、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因素,影响着通川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确保城市发展有序推进,通川区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和乡镇建设作了详尽规划,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同时,促进资源、能源等物尽其用,并满足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人民公园、滨河游园、凤凰山公园、莲花湖公园等城市公园的出现,为通川城区增添了一抹“绿”意。朝阳公路、蒲西公路北段等道路的改建和州河大桥、通川桥的通车为通川区四通八达、川流不息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达渝高速公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的投运更成为通川区进一步开放,加强与其他地区沟通合作的“桥梁”。

20年间,通川区生态环境日益优美,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公共服务发展迅速,城市管理日趋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2013年,通川区迎来第三次行政区划调整,区情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由“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重”。

通川区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日渐加快,环城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魏复路改造工程竣工投用,环城产业大道(复兴至双龙段)成功纳入省级PPP项目库并公开选定投资商,环凤供水工程基础工作顺利推进;北外滨江高品质生活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江湾城”成为依山傍水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典范;罗江宜居旅游休闲区成功破题,城市开发建设运营方案高起点设计;柳家坝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市政道路及滨江防洪工程全面开工;达渝、达巴、达陕、达万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联动乡镇,“一小时经济圈”目标圆满实现;创新探索“九自主、九统一”新村建设模式,倾力建成“产村融合”幸福美丽新村26个、聚居点104个;碑庙“百镇建设行动”有序推进,特色小城镇、重点中心镇和新型社区梯次发展、各具特色;助推达城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与之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2016年,通川区成功创建为“省级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服务业提档升级。

通川区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社会服务全面开花,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2017年“率先突破、领跑达州”首战告捷。2018年8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通川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通川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成为达州市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拼搏奋进新时代

刚完成脱贫摘帽的阶段性目标,通川区又马不停蹄地向着“率先突破、领跑达州”追赶前行。

突出南精北快,通川区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罗浮广场、红星美凯龙等超十亿级新商圈投入运营,绿地城、江湾城、十里水街等多个高品质、大体量的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助力莲花湖、大寨子、鹿鼎寨、塔沱滨江湿地“四大公园”建成开放,塔沱、火车站、川鼓、404“四大片区”棚改加快推进,老城换新貌、新城展新姿。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文明乡风扑面而来,万亩青脆李、千亩蓝莓园,让荒山披绿衣、沟壑遍芳菲,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城乡面貌在融合发展中焕然一新。

实干是强区的路径,唯有真抓实干,方能行稳致远。通川区坚定“上下一心、其利断金”的必胜信念,鲜明“围绕服务全市谋发展”工作导向,解放思想创新路,强化主城担当,抢抓机遇勇攻坚,绿地城拿地百日就开盘,全市旅发大会从下达任务到成功承办仅半年,“三类500强”企业和央企、省企竞相前来考察洽谈,一个个热闹非凡的商圈,一片片生机勃发的产业,一处处彰显品质的新区,跑出了一个又一个“通川加速度”。

2019年上半年,通川区强力推进马踏洞新区、北城新区、大寨子塔沱片区、柳家坝片区等市区重点项目拆迁工作,加快推进石龙溪片区、野茅溪片区、北客站片区、魏蒲片区、老城一期等棚改项目,完成征地1000余亩、拆迁房屋27.3万平方米,兑付征拆资金9.8亿元。

当前,通川区正大力推进“四城同创”,进一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特色街区,修缮背街小巷,塑造城市风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开展,重抓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审批和实施,建设繁荣秀美活力乡村,让通川居民真真切切看到变化、感受发展。

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政策导向,统筹推进城市提质和乡村振兴,才能彰显城市品质,打造魅力乡村,全面提升融合发展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城市。通川区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则必成的信念决心,在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黄一智 郑涛 本报记者 曹芮铭 胡杨

张家坝柳家坝

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本报讯 尽管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水墨之城,宜居宜业却始终是人们理想的城市生活环境。近年来,通川区下大力气建设高品质城市新区,努力构建自然、环保、宜人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通川区北外张家坝已成为达城的一方热土。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有数万人口入住,人气渐旺,商机渐显,城市新区已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加快该片区发展,通川区成立了指挥部继续大力推进相关工作,特别在人居环境建设和管理中持续发力,以期打造高品质生活引领示范区。

柳家坝滨江湿地公园作为柳家坝片区开发的排头兵,以“一轴两廊三聚焦”为公园框架,以州河为轴,纵贯公园南北,以船文化廊、生态水廊串联园内各生态板块;以场地原码头为聚焦点,辐射公园核心区域,聚焦康养、科普、城市生活。同时,结合片区文化内涵、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发展的趋势,以城市发展为契机,围绕自然、生态、运动、休闲的主题进行布置。据悉,整个项目总投资4亿元,总用地面积37.96万平方米,公园园区建筑面积约2.84万平方米,绿化率达75%,预计2020年底建成开园。

(郑涛 本报记者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