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小镇的时代新姿

——看大竹县杨通乡今昔之变

版次:01    作者:2019年08月20日

杨通乡新街新貌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达州建市20周年,大竹县杨通乡这个有着光荣的红色记忆的乡镇,又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近日,达州边界行特别报道小组来到杨通乡,深入感受、倾听“杨通故事”。

“小延安”的革命历史

杨通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被誉为“川东小延安”,位于大竹县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东邻天城镇,北接童家镇,西与文星镇、神合乡接壤,南连石子镇,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

踏入杨通地界,道路两旁干净整洁。4条沥青主路,在场镇纵横交错。杨通乡副乡长游颜波告诉记者,21年前,他刚到杨通乡任职时,可不是这样的好面貌。“从乡场口到乡政府,整个场镇就一条300米的街道,脏、乱、差,当即真想卷铺盖走人。”时任乡党委书记带游颜波熟悉杨通乡的环境和历史,挨村走访和考察。几天之后,当看到杨通乡的“徐氏小学”旧址、舍身崖、练兵场、火药槽等革命遗址遗迹时,终于安心地在杨通乡扎下根来。

“求真理、做真人”是至今流淌在杨通人身上的“徐小”精神。1936年,徐德、徐相应两兄弟在杨通乡创办了私立小学“徐氏小学”,在这里诞生了“徐小”精神。星星之火,点燃了大竹乃至四川、重庆等地的革命火种,孕育出了徐德(中共大竹县委第一任书记)、徐相应、徐永培等11位革命烈士(截至1949年12月)。

如今,杨通场镇条条大路通村入户,大庙寨村还修起了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完成对“徐氏小学”和大庙寨门的修复重建,利用修复重建的“徐氏小学”打造成了大庙寨革命历史陈列馆,2016年9月,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成功创建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参观。

乡村产业激发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杨通乡和其他乡镇一样,都面临着外出务工人口越来越多、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当地居民普遍认为,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是杨通近年来能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税的废除,让农民极大地增加了务农热情。同时,近些年大力鼓励乡村振兴、支持外出青年回乡创业,也让不少“能人”回到了杨通乡,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

提起“能人”代表,在杨通乡阳光村,唐小佩不恋“高管”做“村官”的故事已在当地成为美谈。2013年,在广东担任企业高管的唐小佩,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丈夫一起回到杨通乡创办了大竹县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

凭借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唐小佩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全村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收入社,依靠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流转土地入股再加返聘务工,2016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增收2600元,阳光村成功“摘帽”。

唐小佩的付出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和拥戴。2016年12月,唐小佩当选为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完成了从“致富带头人”到“发展领头人”的转变。

杨通乡党委书记张江洪表示,作为一个没有工业企业的乡镇,大力发展农业是目前乡村振兴的唯一途径。下一步,杨通乡将会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发展有机农业、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度挖掘农副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大活力。

建设红色旅游小镇

杨通乡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

张江洪告诉记者,目前,杨通乡正在以打造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启动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二期工程建设。到2020年底,将建成30亩红色文化旅游区,形成以红色文化展览区为中心、农耕文化体验区和休闲观光区等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餐饮+旅游”产业体系,辐射周边的300余亩的旅游区,打造文星、石子片区旅游驱动极。

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历史悠久……如今的杨通乡,正在建设红色旅游小镇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文/图 本报记者 罗丹 赵曼琦 田乙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