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19年07月10日
大竹工业园区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大竹县,获取了这样一组亮眼的数据——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大竹县经济总量2006年突破100亿元,用了57年时间;从100亿元到2012年突破200亿元,仅用了6年时间;从200亿元到2017年突破300亿元,仅用了5年时间。
若能保持当前增速,该县经济总量有望在2020年突破400亿元大关,仅需3年时间就能再突破一个百亿级增量。
与之相匹配的还有一个“硬核”数据:2018年,大竹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09.91亿元,增速8.8%,连续六年全市第一。
三五年时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民营经济连续6年领跑达州,大竹有哪些秘诀?近日,记者走进大竹,去解码大竹县域经济为何这么“牛”。
OPPO检验中心、富士电梯、361°(大竹)鞋服产业园、维奇光电科技……走进大竹工业园区,横平竖直的宽阔大道两边,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进入车间,工人们在各种生产线上忙碌不停……随处可见的火热生产场景,记者不禁为这里的蓬勃生机感到惊叹。
而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大竹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正如市政协副主席、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所言:“大竹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在于立足优势,在于激发了活力,更在于历届县委县政府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去抓的不懈努力。”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大竹近年来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主引擎、主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凤凰涅槃
大竹工业的华丽转身
成功的路总是要经历一番曲折。上世纪八十年代,跟许多农业大县一样,大竹工业发展也依托于“农业优势”——借“中国苎麻之乡”这个名头,大力发展苎麻产业,种植面积最高峰曾达30余万亩,23家苎麻企业星罗棋布,并于2006年12月为苎麻产业加快发展规划了工业园区。
单一产业注定走不了多远,情况很快急转直下。在市场变化和环保趋严的“双重压力”下,红火一时的苎麻产业遭遇寒冬,到2011年前后,一大批苎麻企业纷纷关停。
思路决定出路,只能另辟蹊径,谋定而动。
0.5小时、1小时、1小时、3小时……这组时间是大竹到达州、重庆、万州港、成都的车程时间。区位优势让大竹窥见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坐标和方向,那就是:主动接受重庆辐射,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向市场要发展空间,走多元化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此时,定位狭窄的“苎麻工业园”显然已不能承担多元发展之重。2011年,大竹县将苎麻工业园区改为大竹县工业园区,并于2012年按省级经济开发区组织架构设立四川大竹经济开发区。
华丽转身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度沉寂的一池“春水”很快变成了活水,产业结构也脱胎换骨:“1”个千亿电子信息产业,“1”个五百亿体育产业,智能制造、能源建材、轻纺鞋服、农产品加工“4”个百亿产业,即“1+1+4”大竹工业产业集群迭次展开,格局由此转变。
稳扎稳打
“多点开花”聚合力
“以前,企业落户地方,仅跑立项、拿地、环评、安评、施工许可等手续,就要花费4至6个月时间,还不要说其他建设成本。”一位企业老总向记者“吐槽”。
而现在的大竹,这些都不再是个事儿。
交通的外联内畅,让很多在外创业的达州籍企业家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但是如何让这些“家人”顺利回家并落地生根却需要超常的努力。
“办企业不是小事,‘软、硬’环境要考虑,企业如何能快速投产要思考。”宋晓斌是通川区人,在深圳做电子产品已10多年,多地考察后最终选择落户大竹,看重的就是大竹有电子信息的基础,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我算了一笔账,仅自建厂房这一项,我们就可以节约近千万的投入。节省下这笔资金,我们就可以转投技术研发、增加设备扩大生产,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与宋晓斌的联系洽谈中,得知其公司产业链上还有其他5家公司,大竹县迅速反应,在政策范围内抛出“橄榄枝”,最终实现“1+5”抱团入驻,堪称招商引资的一个经典之作。
(下转第二版)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清 付勇 刘姣 特约记者 饶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