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石河中学再次书写教育传奇

版次:04    作者:2019年07月06日

实验操作。

军事训练。

成人仪式。

2019年高考成绩揭晓,大竹县石河中学传来喜讯,今年高考再创辉煌:重点及本科上线人数近300人,其中600分以上共9人,重本上线46人,创历史最好成绩,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县同级同类学校前列。更为可喜的是,入校成绩为A+1、A+2的共26人,全部上重本线;入校成绩为B等的上线28人;入校成绩为C等的上线13人,其中涂欢同学当年以C1等级入校,今年以550分超过重本线。

这些成绩的取得,再次见证了石河中学创造的奇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石河中学教育人付出的无尽艰辛。

敬业奉献 创造骄人奇迹

石河中学是一所农村高完中,各种硬件条件有限,加上当地交通四通八达,初中优秀的毕业生基本进入了大竹、绵阳、重庆等地的名校里,留在石河中学就读的学生基本上就是A+3等级以下的学生。

面对这种现状,石河中学的老师不愿认输、不愿败下阵来,拼不过生源,就拼敬业奉献精神。高三年级组从高一入校开始就根据学生中考等级给各班制定了高考奋斗目标,给班级分摊了任务,让各班从进校开始就肩扛任务努力工作。

高三年级组长周显富除了及时准确向学校领导汇报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和向老师们传达工作信息外,还要督促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完成学校各项任务。同时,他还负责协助各班主任开展先进班级争创工作,加强年级学生常规管理,建立良好的年级风气。作为班主任,他还要激发家长的积极性,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做好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天道酬勤,他班上60个学生全部上本科线,60份满意的答卷给他带来莫大欣慰。

在石河中学,还有一个创造奇迹的高三(12)班。该班高一入校时,只有一个B等级学生,其余全是C等,在班主任赖真国老师的带领下,该班所有科任老师齐心协力,用辛勤的汗水精心培养了6位学生考上本科!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这一群教师的埋头苦干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默默奉献 信守师德诚信

历年来,石河中学严格遵守上级要求,规范收费标准,诚信办学,绝不越雷池半步。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学费、作业本费全免,在学生自愿情况下,学校才统一无偿代购达州市教育局印发的《达州市2018-2019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目录》规定的教辅材料;伙食费,由学生本人充卡打饭,据实消费;保险费,学生自愿参保,学校只代为收费购买。

“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有偿补课的整治,严禁在职教师违规组织学生有偿补课和授意所教班级学生参加其本人或他人组织的有偿补课活动,更不容许在职教师违规从事有偿补课,如发现在职教师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以升学为目的的培训班、补习班等兼职兼课活动,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动员、诱导、暗示或强制学生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参加在校内以辅导学生为名的有偿补课行为,学校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学校副校长邱松柏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这一规定落到实处,教师还签订了《在职教师杜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承诺。

据邱松柏介绍,学校早晚自习都是由各科教师辅导,按照上级规定学校未收取早晚自习费。自从规范津补贴以来,学校没有给老师发放过早晚自习补贴。为了让学生弄懂所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做作业、解答疑难,进行无偿辅导。“我们学校的老师从来就是这样,全身心投入教学,一心一意为学生,一直都在默默奉献着。”

不计得失 潜心立德树人

“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住宿生较多,除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无偿辅导外,周末、节假日学生放假则为社会培训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集体性的个体性的培训班涌入石河场镇,除了到处张贴宣传单外,还在校门口与学生面对面地‘谈判’。”学校团委副书记梁斌告诉记者,石河中学留守学生较多,一些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后,留下年老的爷爷婆婆看管,他们误把一些培训机构的收费当成了学校的收费,经常导致学生家长对老师产生误会。

记者在石河街上看到,除了一些有规模的培训机构租了民房做教室外,还有不少个体补习班散落在街头巷尾。“我们还是希望学校的老师来管管娃儿的课外生活。有老师辅导娃儿的学习,我们才放心啊!”问及补课,在街上做生意的市民深有感触地说道。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19)11号文件精神,遵循‘由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的原则,我们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在征求家长同意后,从今年春季开始试点课后服务,得到了家长们的极力支持和拥护。”学校副校长吕靖告诉记者,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以来,到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的学生日趋减少,个别培训机构不但与学校争夺生源,甚至怀恨在心,对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攻击。面对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的污蔑,老师们无怨无悔,没有半句抱怨。

“农村中学的老师,没有太多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有的只是对学生的全心投入。”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陈良兰对记者说道,他们学校的老师从不计较功名利禄和收入报酬,也不管生源质量如何,只要学生进入学校,老师们就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人,直至书写出“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传奇!

·白燕 本报记者 刘礼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