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写新篇

——探索万源市第三中学校学生“低进高出”之谜

版次:03    作者:2019年07月06日

指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

6月29日,记者走进万源市第三中学,只见该校高2019届2班班主任向阳正在指导高三学子陈邦飞、兰钰立、曾文杰、张涛、蔡正佳、孙小丽等同学填报高考志愿。

作为一所山区农村中学,向阳告诉记者,2019年高考,万源市第三中学校续写了高进优出、低进高出新辉煌。三年前,省属重点中学高中拔尖录取1500名学生后,万源市第三中学才开始录取高一新生。然而学校一班人励精图治,坚持“差中培优、低进高出”理念,通过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在中考A等级以上学生仅有98人(其中A+等级11人)的情况下,今年高考仍有178人上了本科,其中39人上了一本。

记者注意到,应届学生陈某中考成绩为A+2等级,今年高考考了650分;张某中考成绩为B4等级,今年高考考了500分;曾某中考成绩为C1等级,今年高考考了473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感动的是,即便是初中毕业B、C等级的学生,经过在万源市第三中学三年的刻苦学习,一样能考上好大学。

莘莘学子求学的好地方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地处万源市城北,与襄渝铁路、汉渝公路毗邻,交通十分方便。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一流。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制度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分层次多元化培养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组建的“万源市第三中学书法协会”、“万源市第三中学银河文学社”等社团,在万源市乃至达州市都小有名气。记者到该校采访时,万源市电视台正录制该校的社团活动节目,该节目将于今年教师节前后在万源市电视台播出。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优秀奖”、“四川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先进集体”、“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模范教职工之家”、“达州市校风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敬业精业成就成才梦想

分管高三工作的副校长严磊告诉记者,万源第三中学校之所以能续写高进优出、低进高出的辉煌,离不开学校管理严谨、校风纯正、教师敬业精业。近年来,万源市第三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自2011年以来,万源市文科第一名大部分在万源市第三中学校,如2018年万源市文科第一名蒋美儿,现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万源市文科第一名陈仕勇,现就读于南京大学……优秀学子到万源第三中学读书将变得更加优秀。

学校办公室主任向守志告诉记者,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高三老师的辛苦付出。首先是时间上保证,每天早上6点过,老师们就早早到校,晚上11点左右才休息。其次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优。如高考考了570分的兰钰立同学,高一测试数学成绩处于及格边缘,经过数学老师个别辅导,高考时数学考了118分。高考考了650分的陈邦飞同学,刚上高中时数学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经过数学老师个别辅导,高考时数学考了134分。“每次月考后,我们都要把单科成绩需要提升的学生名单拉出来,分派给任课教师,实施‘一帮一、一帮几’培优计划。”严磊补充道。

向阳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能创新的人。邀请励志专家到校作演讲报告的同时,要求班主任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停地为他们加油鼓劲,替他们分忧解难。他说:“每次月考后,学生都要公开承诺下次力争考多少分。达到了承诺,老师会给他们一些小奖励;没达到承诺,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而是和他们一起查找原因,力争下次考出好成绩。”

联合办学助推教育发展

在学校招生处,记者看见不少初一、高一的同学正踊跃报名就读该校成都石室中学网络教学班。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中元告诉记者,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助推万源市第三中学校教育发展。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四中)系我省首批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有口皆碑。2019年,万源市第三中学与成都石室中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万源市第三中学校初一到高三年级开办网络教学班,让万源市第三中学校的学生不出万源也能享受同等优质教育。

据介绍,该校成都石室中学网络教学班采用两校异地同步网络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让万源市第三中学的学生同步接受成都石室中学教师授课,师生在线互动,同步检测与评价。为将网络教学班办出特色,学校选配了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网络教学班任课老师。

“在万源市第三中学校读高中,就跟在成都石室中学是一样的,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即将担任高一网络教学班班主任的向阳老师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万源市第三中学校的老师跟班辅导也很关键,能帮助他们跟上成都石室中学本部学生的学习步伐,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提高得非常快。网络教学班将为万源市第三中学校的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张步伐 本报记者 陈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