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乡:退耕还林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

版次:03    作者:2019年06月05日

巴山大峡谷罗盘顶景区一角

群峰连绵,青翠欲滴,沟谷纵横,溪流潺潺。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位于该县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处两省四县交界处,幅员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1万余人,是我省唯一的土家族聚集地,经过近年实施退耕还林,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如今这里山清水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找准路子 快步迈上绿色富民之路

龙泉乡地处偏僻,当地村民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过去当地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村民出门靠走、通讯靠吼、照明靠油(煤油灯),成为宣汉县有名的边远乡、贫困乡。加之,长期过度耕作,形成了一遇下雨就山洪暴发,严重危及巴山大峡谷、后河、州河和嘉陵江上游生态安全。

痛定思痛,穷则思变。从2000年起,龙泉乡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工程战略机遇,因地制宜、瞄准市场、找准路子,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治理恢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3020亩,带动其它造林绿化15000亩,打造了一批“木香村”“木瓜村”“厚朴村”“黄连村”等特色产业村,森林覆盖率净增九点八个百分点,达到了80%,退耕还林还草使该乡走出了一片绿水青山的新天地。

因地制宜

退耕种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龙泉乡的大坪村,与重庆城口县明通镇交界。10多年前,这里因为高山,只有旱地,村民一直种植传统农作物。落后的耕作方式、低效的农作物,既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又没给老百姓的苦日子带来改变。

近年来,大坪村因地制宜,结合具有木瓜种植的习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先后退耕还林还草2300亩,其中实施新一轮退耕1700亩,积极鼓励村民在退耕地、林地、农耕地及“四旁”广种林木、皱皮木瓜、药材,达到既绿了山又富了民。

到2018年,大坪村木瓜种植面积近5000亩,成立了皱皮木瓜专业合作社,有会员100余户,年产木瓜600余吨,产值达350余万元,人均增收6200元,54户贫困户179人全部脱贫。该村现有林地1.5万亩,成为西南有名的木瓜主产地之一,木瓜产业成为家家受益的“绿色银行”。

强化管理

让退耕还林政策落地落实

为实施好退耕还林重点工程,推进生态、民生林业发展,龙泉乡注重政策引导。通过村民大会、入户走访、办专栏、学习参观等形式,宣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老百姓讲清楚、讲明白退耕还林的目的、好处,让村民能自愿退、自愿造。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对巴山大峡谷两岸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发展,既要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又不影响老百姓长远基本生计。在新一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皱皮木瓜、厚朴、木香、黄连等经济林。

保障政策落实兑现,县、乡对验收合格的退耕还林土地,及时按照国家补助标准分三次“打卡”直发到农户,让老百姓放心,调动村民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产旅融合

争当巴山绿色发展先锋队

据龙泉乡政府负责人介绍,随着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宣汉县北部山区开发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该乡坚持走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继续对25度以上陡坡地全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优化本地及下游生态环境,为巴山大峡谷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好基础。

依托当地已建成的中药材基地,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土家民俗文化,建设大巴山中草药博览园,着力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开发、中草药保健养生,以及观光休闲、避暑养生等产业,真正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打开乡村振兴新门路。

□文/图 特约记者 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