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推动发展高质量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版次:03    作者:2019年02月23日

●答卷·2018

全市经济全面步入健康向好发展轨道

2018年,全市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年初预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经济在“十三五”以来止滑回升、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全面步入健康向好发展轨道,为决胜同步全面小康、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聚力稳增长促转型,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3:35.7:45

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4%

34个重大项目和230个重点项目带动投资完成1400.4亿元,招商签约项目179个、引进到位资金833亿元

新增规上企业87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利润增长94.8%

建筑产业三年跨越3个“百亿”台阶,实现总产值515.6亿元、增长28.7%

2 聚力打基础强管理,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成南达万高铁被列为省上重点工程

达州机场迁建、营达和巴万高速、达开和达宣快速通道、“1+6”大中型水库等项目加快实施

新建停车泊位2万个

“双百”城市如期建成

3 聚力抓重点补短板,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15.17万人摆脱贫困,319个村脱贫退出,全市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3.67%降至0.88%

主城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2和2.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5天

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和省上标准

4 聚力增动能添活力,改革开放成果丰硕

部署推动重点领域改革20项

34户市属破产国企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

市级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平台转型”不断做实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收36亿元

全市工业园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均控制在0.55元/度、1.86元/吨和1.88元/立方米以内,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争取多年的“达州海关”正式成立

5 聚力惠民生促和谐,人民福祉不断改善

各项民生支出2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续7年超过70%,九项民生工程、18件民生实事如期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5万套,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7.4万户

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1008万人次

拟定主城区学前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与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合作办医加快建设

6 聚力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出台了我市第一部政府规章,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7件、政协提案360件

出台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工作实效的3项规定

制定出台全省前置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项目审批服务制度、“最多跑一次”等4项重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改革方案

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79%

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

●2019年主要预期目标

①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

②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

④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

⑤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

⑦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⑧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数读·2018

① 地区生产总值 1690.17亿元 增长8.3%

②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01亿元 增长10.05%

③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

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

⑤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

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

●逐梦·2019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践行“六个稳”要求和“八字”方针,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中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规划为蓝图,继续深入开展“八个年”活动,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扩大有效投资,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现代产业,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强化专题专班机制,强力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1 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入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落地年”活动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和建筑业大市

大力开展“工业提质增效年”活动

构建“一区两园”产业新格局

突出抓好新材料产业链、汽车机械产业链、天然气全产业链、金属及非金属建材产业链发展

加快建设市建筑建材产业园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强“巴山夜雨·水墨达州”旅游品牌宣传

全力推进北部片区“一山一河一谷”、中心城区“两山两湖两岸”综合开发

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加快推进秦巴物流园区、双龙公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通川复兴、达川杨柳等商贸集聚区建设

鼓励各县市区发挥优势、竞相跨越,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和生态示范标杆县

支持通川区、达川区和达州经开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联动发展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支持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实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2 聚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全力支持成南达万高铁开工建设

规划建设火车货站二期、石梯铁路专用线

建成营达高速

加快建设巴万高速

建成机场大道、达宣快速通道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

加快达州机场迁建,确保建成机场跑道和航站区主体工程

争取在达建设川东北低空空域协调运行分中心

推进渠江航运枢纽建设,开工风洞子航运工程

与万州协作建设铁水联运港

3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

提速建设城市骨干道路桥梁

扎实推进北城滨江和柳家坝、西城马踏洞和莲花湖、南城三里坪、小河嘴和长田坝等新区开发

加快川鼓、404、老北站、野茅溪等片区棚改和莲花湖生态湿地公园、梨树坪湿地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小河嘴海洋公园、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开工建设雷音铺公园

支持大竹、渠县撤县设市

支持宣汉行政区划调整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商贸重镇、工业强镇和旅游名镇

4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确保万源、宣汉2个国贫县“摘帽”、49个贫困村退出、3.98万贫困人口脱贫

新建高标准农田32.5万亩

新引进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新增农产品规上企业20家以上

力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5个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农业+康养”等产业

支持宣汉开展城乡融合综合改革试点

支持通川开展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平安乡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科技制度、要素保障机制等改革

5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大力推进改革攻坚

加快煤炭、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重组整合和转型升级

抓好商业用房去库存

优化完善市区管理体制和城市管理执法体制

统筹推进城市、农村和食品药品“三大综合执法”重心下沉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财税金融、商事制度等改革

鼓励基层根据改革发展实际,探索原创性、机制性和实用性改革创新

加强重点产业招商

深入开展“达商回引”工程

推动达万协同发展,联动秦巴互惠发展

大力承接河北等省(市)产业转移

深化与浙江舟山扶贫协作

深化与央企省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保险担保机构的合作

推动“达州造”优势产品走出去

推动资源就地深度开发

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开展“双创”行动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6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强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

确保国控断面优良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深入实施绿化美化达州行动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引导“1+7”园区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

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7 统筹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统筹加强土地收储和出让

改革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方式

严格政府债务管理

大力推行电子发票

落实外地房地产和建设施工企业就地注册入统纳税措施

推动各大商业卖场和专业市场统一结算集中办税

推动达州银行、达州农商银行做优做强,支持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探索资产证券化

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保险工作

推动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做大做强

8 加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抓好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着力化解主城区学校“大班额”

扎实推动全市“1+7”重点高中提质量上档次创品牌

加快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品牌化发展

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扩容发展应用型大学

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向综合类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确保建成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

办好办强市中心医院、市中西结合医院和7个县级人民医院

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成链发展

9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全力办好全市25项民生实事、中心城区20件民生实事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

支持街道社区阵地建设

推动主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本报记者 罗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