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不断扩大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达州劳动就业工作40年回顾

版次:01    作者:2018年10月23日

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

改革开放40年来,达州市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就业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正朝着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目标阔步前进。

改革,有效破解就业工作难题

从最初劳动服务公司,到社会劳动力管理处,发展到今天的就业服务管理局,机构变迁见证了从单一招工、组织劳务输出到现在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脱贫攻坚和公共服务,时代赋予就业服务机构越来越多的使命,“改革”主题词贯彻整个过程。

1985年8月,达川地区开始在部分县推行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全员合同、企业干部身份转变“破冰”。

1986年7月,国务院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颁布施行,决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规定国有企业招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一改革确定了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限制。由于政策放宽,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镇。到1993年底,全地区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6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打工、民工潮、下海”,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时髦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们从“扎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慢慢转型,希望毕业后到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996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全民固定工和集体工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用工全面实现劳动合同制。

2000年5月,我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到2004年底,有336家市属国有企业进入改革程序,12.6万名职工置换身份,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为帮扶这些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俗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0版,主要为“七补两贷三扶持”,即通过发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还通过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和扶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层能力建设来促进就业创业。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又增加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岗位补贴两项补贴,变为“九补两贷三扶持”。

为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从法制化轨道的2.0版,到更加积极就业政策3.0版,再到现在的促进就业,特别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4.0版,就业创业工作改革40年,一套适应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呼应群众期盼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就业“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

“不论是全方位的深化就业制度改革,还是打造新时期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州市就业局局长杨翔说,就业创业政策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下来。

创新,不断拓展就业工作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达州市始终志立于创新,把城乡居民的“饭碗”问题当作重中之重。

为了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再就业,我市广开渠道,(紧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