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五金工具 的辉煌与没落

●羊角锤等曾是四川省第一批出口产品 ●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与地区

版次:07    作者:2018年10月12日

工人包装铁锤

开江五金厂曾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其生产的羊角锤等五金产品远销国外,让开江人引以为傲。

开江五金的发展,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城普一带小作坊生产的刀具、刨、凿、镰刀、剪刀等小型用具,因质量好、价格低,远销湖北的房县及万县、梁平,黎家老菜刀更是远近闻名。抗战中,城普小作坊开始仿制“七七”纺纱机,木滚筒铁皮脚踏弹花机,机械生产的雏形开始形成。

开江解放后,小作坊主响应党的号召,先后成立了铁器加工组、农具生产小组、五金社等。当时的五金社,拥有三大烘炉,采用原始的拉风箱办法,生产菜刀和剪刀。尽管方法陈旧,但三个技艺精湛的老铁匠黎永苏、李锐生、文辉信,还是将沉寂多年的老牌子——黎家老菜刀,锻造得风生水起。

到上世纪60年代,县上开始组建国营五金厂,扩大生产规模,先后招进五六十名学徒,其中包括女学徒。这些女学徒的主要工作是拉风箱,因为活路轻,人们都戏称她们为“箱干部”。尽管拉风箱活路轻,看似很随意,其实来不得半点疏忽,风箱拉轻拉重,直接关系到火力的大小,关系到菜刀的成色。因而,女学徒们拉得小心又专注。此时,五金厂依然以生产菜刀、剪刀为主。

“文革”结束后,县上抽调年轻力壮的蔡祖富、孙仁青等进入五金厂。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五金厂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他们已不满足于打菜刀打剪刀,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试着用手工生产羊角锤。只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批给他们的钢材少得可怜,厂里每天只能生产几把羊角锤,然后拿到县五金公司售卖,但销路却出奇好,大家竞相购买。厂里的领导看到了希望,他们寻思着扩大产量和销量。此时,四川还没有进出口岸,一个远在广州工作的老乡帮了大忙,他把开江的羊角锤介绍到广交会。于是,五金厂的领导远赴广东、上海,联系广东机械进出口公司、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甚至中国进出口机械总公司。由此,以羊角锤为主的五金产品,开始出口到东南亚等地,羊角锤等也因此成为四川省第一批跨出国门的产品。

开江的羊角锤,质量过硬。厂里生产羊角锤,从来都是按标准执行,从不偷工减料。他们选用的钢材必须是45号钢,锤头则根据外国人的体重设计;即使手柄也毫不含糊,全用青 木制作。那时为了制作手柄,他们曾多次找到林业局、农业局要指标。由此,即使高空作业,羊角锤不幸掉下来,它的角不折,把子不断。同时,羊角锤用途广,既可扎钉子、拔钉子,还可用来敲打等,因而广受东南亚国家的青睐。

五金厂抓住契机,扩大生产规模,除将已有的羊角锤等五金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地,还根据对方需要,生产六四型的羊角锤。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五金厂的五金出口达到高峰,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机电部为了鼓励他们出口,对羊角锤等五金产品出口后,返还一定额度的钢材,这种做法,极大地缓解了五金厂原材料的欠缺,也促进了羊角锤的生产与出口。只是那时的开江人没有商标意识,一直没有注册,后来虽然注册了一个“川宁”商标,可惜五金厂已开始走向了末路。

由于五金人的努力,开江小五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曾经,五金厂年产羊角锤180万件、台虎钳及桌虎钳40万台、锯架50万台、旋具200万支……五金产品达26个品种,225个规格,其中,“双虎”羊角锤、“七八0五0”、“七八0六五”桌虎钳,获部优称号,圆锥形羊角锤等9个产品获省优产品。它们曾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创了自力更生、勇闯市场、团结奋进的“五金人精神”。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打开羊角锤等五金产品的销售市场,五金厂的许多销售员成天奔跑在全国各地,一个月几乎要走烂一双鞋子。曾经有一个推销员,因为偷偷将一箱羊角锤背上火车,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结果被乘务员发现,要称秤,居然有120斤。曾经经常跑采购的帅师敏告诉笔者,他那时在外地搞推销,一年365天,出差竟然高达316天。常常他一回来包还没放好,厂里又通知他外出。他甚至来不及在家吃上一口热饭,又背着包挎着箱,出门赶汽车火车去了。

至于后来,他们徒手搬运压力机,更是传为佳话。五金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购买了一台400吨的压力机。压力机运回到厂门口,没有吊车,没有其它大型搬运工具,如何将它安放到生产线成了难题。五金人没有退缩,蔡祖富当即组织青年突击队,八十多个年轻小伙子就像八十多只蚂蚁,密密麻麻地布满压力机,他们推的推、拉的拉,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压力机拉了近50米,然后安放到位。后来,棉织厂购买大型机器设备,拉回来后,都找五金厂的青年突击队搬运,他们不讲价钱,却干得热火朝天。

也许正是五金人自力更生团结奋进的精神,才开创了开江五金厂过去的辉煌。

时移世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江浙小五金的兴起,加上五金厂没能及时注入新鲜血液,缺人才、缺技术,加之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曾经显赫一时的五金厂,终于走向了没落。

□林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