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4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5月2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山里孩子点一盏灯
——万源市石窝镇走马坪村学校教师张渠江的故事
开荒种地。
维修窗户。

    每天清晨,在万源市石窝镇走马坪村学校,张渠江总是早早起床,打扫完清洁卫生,到校门口迎接孩子们上学。

    生于1982年的张渠江,面容清瘦,30多岁的人,头上已冒出了根根白发。自从2001年中师毕业回到家乡--万源市石窝镇做了一名乡村教师,迄今已整整17年了。

    潜心笃志,教书育人

    石窝镇位于大巴山腹心地带,群山环绕,经济落后。这些年,当地年轻人一批又一批外出闯天下,留下来的全是一些老弱妇孺,很难看到几个年轻人的身影。

    刚毕业那阵,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劝张渠江去外面发展,说留在当地没前途,他有知识有文化,肯定能闯出一片天地。张渠江觉得,自己是一名教师,三尺讲台才是自己的舞台。他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安心做起一名教师来。

    最初,张渠江在石窝镇古社坪村村校任教,每月工资只有400元。古社坪村村校当时交通不便,离家远,没法回家,周一到周五都得住校。空余时间,除了备课、改作业、专研教材,张渠江在学校附近开辟了一块地种菜,上山捡柴,在宿舍里搭一个火坑做饭。虽然辛苦,也自得其乐。

    清风朗月,虫鸣蛙声。在这个僻静的山村,年纪轻轻的张渠江一呆就是六年,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他的心从未动摇过。他把生命里最宝贵的黄金岁月,献给了古社坪小学以及那里的孩子们。

    不辞辛劳,拉水背水

    2007年,因为工作需要,张渠江调到了石窝镇另一个村校——走马坪小学。在这里,他既是村校校长,又是后勤主任和任课老师。

    走马坪小学严重缺水,学校一百多名学生,有的离家比较远,每天中午都在学校吃饭,没有水万万不行。怎么办?张渠江便骑着摩托车四处去拉水,一天跑好几趟,换好几个地方。有些地方摩托车去不了,他便用背篓背。为了能找到水,有时候要去离校几公里外的地方,崎岖的山路两旁荆棘丛生,有时候把脸刮伤了,有时候把衣裤刮破了,张渠江从未抱怨过一句。

    在落日的余晖中,在烈日的暴晒下,在凄冷的寒风里……张渠江背着沉重的水,深一脚浅一脚,爬坡上坎,汗流浃背。

    后来,张渠江发动学校老师利用周末自己修了一个蓄水池,水池修好后,确实方便了许多,可水管经常被泥沙阻塞,张渠江又不得不穿梭在那条被水管掩埋的山路上,检查水管,清除泥沙。

    身患重病,坚守讲台

    2009年5月的一天,正在教室上课的张渠江突然晕倒在讲台上,人事不醒,把学生吓得哭了起来。

    经华西医院诊断,张渠江患有脑囊肿,并且已经长到5cm左右大小了。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考虑到学校孩子们要吃饭、要学习,拒绝了医生的要求,放弃住院,选择吃药治疗。医生要求他每月到医院进行复查,好做病情监测,可是他想到要经常往成都跑耽搁时间,便叫医生一次性开了几个月的药,趁放假才去医院复查。

    几年下来,他已经花费了十几万元的治疗费用。每次,他带着整箱的药回到学校,忙着上课。缺水的日子里,依旧拉水、背水。

    但是,囊肿仍会时时侵扰他,让他头痛欲裂,天旋地转,在课堂上昏倒过几次。家人劝他放弃教学,他自己也因病痛、身心疲惫动摇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我离不开三尺讲台,离不开可爱的孩子。我还年轻,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张渠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张先锐 摄影报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教育1版
   第02版:教育2版
   第03版:教育3版
   第04版:教育4版
为山里孩子点一盏灯
时刻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
洪灾发生之后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