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大竹县第二小学出了一件新鲜事,那就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让戒尺进入课堂”活动。
“让戒尺进入课堂”,即参照旧时私塾先生管教学生的模式,由学校给各年级各班分别配备一把刻有《弟子规》内容的标准戒尺,一旦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作业马虎或不完成作业、目无师长、品行不端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变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学生德育工作也是越来越难做、越来越不知怎么做。”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彭洺新老师如是说。
以大竹县第二小学为例,学校28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接近一半。由于家庭教育无法跟上,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相当糟糕,不少学生很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好逸恶劳、性情懒惰、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等坏习惯。尽管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家校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育格局,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对学校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束手无策,学校不管谁来管?承担教育重任,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全体教育人起码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良心。如今,让戒尺进入课堂,就是发挥戒尺的惩戒作用和威慑作用,帮助学生纠正或改正学习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引领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阳光做人、健康成长。
为避免家长误会,开展这项活动前,学校反复征求了一线老师和家长代表的意见,还多次召开支部委员会和行政会议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教职员工大会,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向学生讲解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轻微惩戒与实施体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避免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学校对活动的核心内容作了严格要求。譬如:在活动的原则上,明确提出‘批评教育与轻微惩戒相结合,以批评教育为主,轻微惩戒为辅’;在具体实施中,对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戒尺、谁可以动用戒尺、启用戒尺的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细节规定和纪律要求。”副校长蔡慧灵介绍道。
自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大竹县第二小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迅速好转,各班的班风、学风以及整个学校的校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爱学习、守纪律、懂规矩、知敬畏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我们就能克服工作中的一切阻力和困难,就能在难做教育、教育难做的大形势下做好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沈逢春的话语掷地有声。
(蔡川 李美敏 欧静 本报记者 刘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