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担当绿色责任,推进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如今走进达州,满目皆绿,一幅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制度保障 ——看市委市政府坚定决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态环境改善,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再美好的愿景都是“空中楼阁”。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势如破竹。
一根时间轴,展现了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生态、美丽达州的坚定决心——
2013年7月,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践行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理念”,专门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4年3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市“6+22”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明确提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障,建设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提高群众幸福指数”;5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治”工程,全域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
2015年,市委三届九次、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016年10月,市委出台《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的实施意见》,市第四次党代会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进行专门部署,传递绿色发展的强烈信号;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达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今年1月,我市正式印发《达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4月14日、26日,市委、市政府又相继召开全市“五治”工程推进大会、环境保护暨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大会,明确了“135”环境治理时间路径;7月1日,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通过环环相扣的系统谋划部署,达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工作布局基本形成。
重拳整治
严守生态红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这是推进达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达州市委、市政府走得坚决而稳健。
近年来,达州全面开展绿化达州行动,持续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2013年以来完成造林139.4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3%。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组织人员对万源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宣汉百里峡、万源蜂桶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排查整治,对曾经盲目开发的历史问题逐步消化,重拳出击,对石灰石矿、煤矿采取了责令停止开采或关闭措施。同时,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积极打造“海绵城市”,相继建成莲花湖生态湿地公园、塔沱滨江生态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四大城市公园”,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实施“生态细胞”工程,有序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为了青山绿水,达州持续发力,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攻坚工程”,并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保卫战,让天更蓝。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削减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抑制城市扬尘、压减煤炭采掘使用、控制秸秆焚烧等五大工程。今年1-9月,达州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6%,与去年同比上升9.4%,比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高13.3%;PM10平均浓度为70μg/m3,同比下降13μg/m3;PM2.5平均浓度为45μg/m3,同比下降9μg/m3,各项指标均完成目标任务。
实施水污染防治保卫战,让水更清。全面推行河长制,以州河流域污染防治为主战场,以渠江、巴河流域为重点保护区域,实施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和良好水体保护“四大行动”,全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国家考核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100%。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保卫战,让土更净。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耕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五大行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产业转型
推动绿色发展
城市发展,唯调结构转方式,经济发展底色才能越来越绿。五年来,达州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打好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的“组合拳”,推动资源大市走绿色发展之路。2014、2015年先后关闭小煤矿71家、18家,2016年以来又削减钢铁、煤炭落后产能140万吨、105万吨,淘汰燃煤锅炉111台、285蒸吨,主动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气为原料、以气为燃料、与气协同发展“三条技术路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一号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技改,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达州经开区创建为国家低碳产业园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4A级景区7个,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25亿元,较2012年增长一倍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718元,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
广泛倡导绿色生活。鼓励低碳出行,淘汰黄标车19607辆,更换中心城区公交车150余台;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制定《达州市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开工绿色建筑166万平方米,建筑节能设计达100%。
聚焦督察
强力整改问题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打击破坏生态力度堪称空前。尤其是随着被誉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
去年11月,省环保厅来达州督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举一反三、全面排查、系统整治。先后召开5次推进大会和20余次专题会议对整改工作进行部署督促,并制定总体整改方案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年度攻坚”“三年攻坚”等“1+N”方案,以“清单制+责任制”形式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将整改结果纳入了2017年目标绩效考核。同时,发起“百日攻坚+年度攻坚”重抓问题整改,大力开展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烧烤、垃圾焚烧、城区噪声等专项污染整治。
如今,市民高度关注的达钢集团“白烟”污染等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阁溪桥渣场已关闭;宣汉县、万源市等5个县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问题通力整改,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208家;达州城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构筑物已全部拆除;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5个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多年污染达州城区的火车东站货场已关闭停用,并规划建设为城市体育公园。主城区环卫市场化清扫保洁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今年1-9月,全市累计出动执法3000余人次,检查企业1500余家,立案处罚421起,处罚金额2399.35万元。按日计款案件1件,按日计罚金额88万元,限产停产案件37件、查封扣押案件16件、移送公安机关进行行政拘留案件26件。全市共受理“12369”环保举报热线1200余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件。
落实责任
强化问责追责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党员干部,重点在体制机制。达州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层层签订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用,调动各级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汇聚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强化市、县、乡三级环保队伍,基本完成各县(市、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空气自动监测站安装等项目建设,成立市环境污染防治中心、辐射管理监测站和环境应急中心,市公安局还专门成立了食品药品环境监察支队,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此外,强化问责追责,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建立党政领导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对重特大污染事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3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生态环保领域追责问责3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人。
绿色风尚
融入百姓生活
好的生态环境,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应是践行者。
五年来,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公众参与节能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参与光盘行动、购买节能家电,减少一次性餐具、塑料购物袋等的使用,拒绝乱丢垃圾、举报环境污染,减少烟花爆竹燃放,享受单车公交出行……越来越多的市民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度不断提升。达州,这座美好幸福的城市正沿着绿色发展的足迹迈入生态文明新征程。·刘海 本报记者 唐荣 彭凡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