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日报1版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椿“植”出致富路

    黄泥塝村位于开江县任市镇,因其土质而得名,一直以来受地理位置偏、自然禀赋差、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滞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如今,香椿产业漫山遍野,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带富了百姓,还成为各地学习典范。

    反复求索,香椿产业得青睐

    土壤贫瘠、庄稼欠丰、收入低下,一直是该村无法改变的事实。为了求生存,很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但不管走多远,都难忘深深土地情怀,都未曾放弃过在土里寻找“致富路”。

    传统农作物行不通,那就尝试其他种业。村民开初尝试种黄金药材,利润高,土壤、气候也适宜,但没有合作企业做支撑,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民无法承担动荡的市场价格,以失败告终。后来又试种植花椒,宜种宜管,但采摘成了无法克服的难题,无疾而终。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尝试发展养殖业。养过鸭喂过猪,但均因高额的饲养成本和低廉的利润空间而被放弃。

    不断失败,决心从未动摇过

    “初识香椿产业,是在2014年的一次家族会上,”村支部书记唐亮向我们介绍起了与香椿的相识、相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都能发家致富,顿生好奇,随即到大竹石河镇、二郎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眼见为实,看到热火朝天的交易市场和规模宏大的香椿种植就动了心”。

    为了少走弯路,避免再次失败,唐亮先是对香椿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论证,又请专家亲临现场勘察指导,在确定各项指标均达标后,坚定了推广香椿产业的决心。

    先锋带头,干群种植热情高

    “独木难成林”,只有规模化发展才能产生集约效应,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于是全体村民动员大会开了起来,但效果很不理想,大家都不“感冒”。

    唐亮明白,反复的失败让大家有了阴影,扫除阴影的方式只能靠实实在在的收益。于是他又开始动员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多次带着他们到大竹学习参观,欲通过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示范带动全村发展香椿。

    通过先锋带头,2015年底,310亩的香椿示范园顺利落成。流转土地的农户和部分贫困户优先享受到了集体发展的好处,不参与户每劳动一天就有60元务工收入,每斤近20元的价格让人特别动心。

    (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版4版
和衷共济续写香港发展新传奇
兑现庄严承诺,达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力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营运
加强沟通交流 合作共赢发展
巴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座谈会召开
万源“内联外畅”通达路网 撑起科学跨越“大动脉”
香椿“植”出致富路
送去亲切关怀 共话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