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安
《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和《达州日报》,分别是中共中央、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达州市委的机关报,通常被称作“三级党报”。
由于我父亲在1955年至1998年担任高坪乡(现已并入达川区堡子镇)邮递员,他一直从事党报的征订投递工作,而且多次获得《达州日报》优秀通讯员荣誉,我从小就接触报纸。自1983年参工以来,我先后在宣传部、党校、旅游局等部门工作,党报成为我长期学习的资料。在宣传部工作时,参与过党报的发行,同时,写过一些稿子,被《达州日报》刊登。所以,对党报接触较多,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党报的了解更加深入,运用得也更加充分。
党报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党报刊载的党委、人大、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包括权威发布的公告等等,都是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文件依据。定期召开的党代会、人大政协会议,党报都要进行专题报道,党报刊登的会议决定,政府、法院、检察院以及发改、财政的工作报告,是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党报出版的专刊,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在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系统收集整理党报刊载的这些文献,在使用时信手拈来,十分管用。
为开展好本单位和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必须了解并掌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人民日报》近期开辟的《砥砺奋进的五年》等专栏,《四川日报》近来开辟的《牢记总书记重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等专栏,高唱时代主题,聚集强大力量,读后让人方向明确,干劲倍增。
为提高自身素质,我非常注重学用结合。党报刊登的学术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掌握干部状态,解读大数据,探路供给侧,解码文化基因,展示科技视野,调查民生观念。我在宣传部门工作时,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写出了《浅析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理论文章和《打工潮的喜与忧》等调研报告在《达州日报》发表。
我在达州市旅游局工作时,为与《达州日报》联合办好《旅游专刊》,《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等,《四川日报》的《旅游周刊》等,就时常是我们学习参考的模版。
现在我在党校系统工作,党报中的《红船观澜》、《党史一页》等栏目,我时常细读并借鉴。
党报贴近生活,温暖人心。《人民日报》有《读书》、《文苑》等副刊,尤其是副刊中的《大地》文学专版,字字玑珠、图画精美。
《四川日报》的《天府周末》副刊,版面独特,其中的《城事》等版面,可读性强,副刊中的《原上草》专版,独具特色,每个版面,都有一幅绘画作品让你品鉴,都有一首诗歌让你吟唱,同时,还将一些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编在《名家》等栏目让你细读。
《达州日报》每周五出版的《生活周刊》,对休闲、视觉、艺境、旅游等分别开辟专版,《西窗》专版,每版都登载一副精美的绘画或摄影作品,开辟了美文赏析、小小说等专栏,同时发表一些诗歌、散文作品。
我钟爱《人民日报》的《大地》、《四川日报》的《原上草》和《达州日报》的《西窗》文学版,三十年来,坚持收藏,阅读回味,如沐春风,读着读着,也有了动动笔写写稿的冲动,由于有《达州日报》编辑老师的专业指导和修改,我撰写的散文《牧牛情思》、游记《龙湫瀑布》、《登纱帽尖》、《龙爪塔观景》等稿子,先后在《西窗》文学版发表。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6周年,适逢《达州日报》创刊66周年,达州日报社举办这次党报读者节,意义非凡。我父亲年逾八旬,一直坚持订阅党报,坚持给党报投稿,在他70岁生日时,我将他先后发表在《四川日报》、《达州日报》上的近百篇文章编辑成《韦先锋通讯文稿集》,六年前,《达州日报》创刊60周年时,我父亲写下了《写稿伴着我的人生路》征文。我已年过半百,党龄也已有三十多年,党报指导了我的工作,也为我的精神生活营造了一个美丽花园,这次征文活动,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与党报的故事写下来,愿与党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