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96周年前夕,本报航拍小队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向前,一个岔路口后,眼前豁然开朗:一排排青砖、白墙、彩屋顶的小洋房,层层叠叠、连绵成片地点缀在青山白云、绿树红花之间,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这里就是位于通川区西北部、海拔近千米的青宁乡岩门社区。
十年前(2007年7月7日),岩门村发生了震惊巴渠大地的特大泥石流,全村11个村民小组受灾,摧毁房屋1658间,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灾后重建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到青宁察看了灾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灾后重建战役随之打响。规划380亩、占地33个平台,集中安置了受灾的11个村民小组、571户、2251人。建新家,造新村,整村容,换新貌。2014年,岩门社区凭借环境秀美、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等特性跻身全市“十大最美新村”。
夕阳下,喜燕衔泥归巢;炊烟起,父老荷锄回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往复,虽辛劳疲苦,却怡然自乐。在岩门,能看到涅槃重生前后的可喜变化,能看到社区幼儿园孩童的天真笑脸,能听到老人们爽朗的笑声,更能感知到家长里短的幸福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给他们建设了秀美新村。
□文/图 本报记者 黄江涛 龚其明 唐兵 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