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巴文化研究工作,多次进行专门研究,出台了推进巴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支持政策,把巴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工作纳入文化强调的战略,明确了加快推进巴文化“1223”重点工作思路。“随着巴文化发掘与研究机制和平台的建立,我们有信心把达州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巴文化研究中心,在巴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刘兴国开门见山地说。
达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郡、府治所在地。达州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是巴人活动的腹心区域,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巴文明起源地之一。
“巴文化是指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复合共生的地域文化概念,是巴地各族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文化也是达州极具竞争力和价值的地域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兴国告诉记者。
据悉,在达州宣汉的大山深处,至今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乡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土家族自治乡。土家族人头包白帕、穿花边衣服、大块吃肉、住吊脚楼的生活习俗,以及跳摆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娱乐形式,据说就是古代巴人的遗风。
大巴山:
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
刘兴国是这样描写大巴山的:穿越千万年时空,新生代的年轻地球,一片苍茫雄奇的土地,崛起在亚洲的东方。斯时也,没有人类,只有苍海横流,大陆漂移,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板块向北挤去,与东亚华夏板块发生巨大碰撞。一时间,仿佛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风云际会,喜马拉雅横空出世,云贵高原崒然隆起。九州天地,日月星辰,秦岭汉南,武陵楚北,云霞叆叇,草木葱郁,烟树葳蕤,群峰峻特,山泉流清,波涛涌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溶蚀切割出一道中华文化南北分野的画屏——大巴山。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活动在这个地域。4000多年前的夏代,这里的巴人就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据古书记载,巴人最早活动在巴遂山,巴遂山为巴岭山即大巴山。
张载《剑阁铭》所称:“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者是也。四川古称梁州,梁山以此得名,今称之大巴山。巴史研究专家邓少琴指出:“汉水以北之子午河道,竟蒙巴溪之名……此可反映在殷周之世,汉水流域早为巴族聚居地区。”
大巴山为川陕两省界山,或以巴岭山称之,应当说今之大巴山即古称之蛇山。凡此区域之中,即古代巴人活动之地。凡在大巴山北山南,均以巴称,“巴”应即“蛇”之称也。这些崇拜蛇图腾的部落便以巴为名称,出现了对五色蛇、神蛇的祭祀,巴蛇庙、神蛇戍地名便自然产生了。如《水经·沔水注》谓:“魏兴郡广城县(陕西紫阳县南六十里)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僚,有盐井。”所谓“王谷”即今之任河,史书记载为达州北江,为古代川东北出川的唯一通道。今天的襄渝铁路、川陕高速仍在这条线路上运行。
远古时期,横亘在中国南北之间的巴山陆梁,因为有任河的通道,沟通了汉水上游和渠江流域。渔盐之利聚集了巴人这个远古人类族群。因此,巴人活动的这个地域便被称为“大巴山”。
巴人神话:
滋养达州的山山水水
古代巴人有着丰富的神话,巴人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两大类。自然神话年代久远,难以表现;社会神话主要有英雄神话、起源神话、神女传说以及巫医传说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认为,巴人丰富的神话传说是其口头文学取之不竭的源泉。这些脍炙人口的题材,不仅在巴人中世代相传,秦汉以后还被润色整理记入各种汉文书籍中,而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东传楚地,对楚国文学中的巫文化成分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楚辞题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千古流芳。
如今在大巴山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使得达州的山山水水灵气倍增。如“女娲补天”“神女传说”“巴蛇吞象”“神兵”等等,透露了远古巴人勤劳奋进、忠诚勇武的种种信息。
传说之一:人首蛇身的女娲
上古时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争斗,共工战败,一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山,将联系和支撑天地的支柱折断。大地向东南方坍塌,天空向西北方倾斜,还撞出了一个大窟窿,滔滔天河水从这个窟窿中倾泻而出,大地一片汪洋,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
女蜗十分悲痛,她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代替了天柱,把大地固定下来,又用大巴山上的葛藤把四处漂移的天空系住。
天地虽固定下来了,但天上的窟窿却一时堵不住,女娲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最后,她向伏羲求助,伏羲告诉她,天是由阴阳五行孕育而成,属阳,必须用地上相对应的五行之物经七七四十九天烧炼,达到阴阳调和,天空才能补上。女娲于是就地取材,开始炼制五色神石。女娲一个人手忙脚乱忙不过来,这时躲在山洞逃过水难的巴蛇主动帮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补天神石终于炼成了,女蜗和巴蛇一起托起石浆,奋力将天空上的窟窿堵住了,完成了补天的壮举。
后来,人民为了感念女蜗和协助她补天的巴蛇,就将女娲和巴蛇一起供奉朝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娲娘娘人首蛇身的模样了。
传说之二:再也长不高的马桑树
远古时代的马桑树长得极为粗壮,高大挺拔,直伸到天上玉皇大帝宫殿周围,这是人间到达天上的通道。
孙猴子当了“齐天大圣”之后,过不惯清冷寂寞的天宫生活,不时私逃出外游玩,惹事生非。玉帝闻奏大怒,立即派遣二郎神率领十万天兵天将,前往花
果山,捉拿孙猴子。老孙慌慌张张爬上马桑树想看个究竟。它一直往上爬,爬上树梢,手搭凉篷一看:啊!又到了天上。孙猴子从树梢一纵,飞进了“玉慈宫”,不料一脚绊倒了玉皇大帝的“镜水瓶”。瓶中的水哗啦啦地倾下人间,顿时河水猛涨,人间惨遭浩劫,百姓无法安身。
玉帝降旨给大禹,令其治水。大禹带领巴人,劈山修渠,筑坝修堤,防止洪水漫延。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命令巴人把所有马桑树砍下来,截成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段,每段均为三尺长的木桩,打桩,排水。终于疏通河道,治理了洪水。从此,马桑树再也长不高了。
传说之三:“神女”故事
“神女”之名出于巴人巫文化的鬼神崇拜。巴山峡川中到处有神(仙)女的传说。如“仙女岩”“神女泉”“神女峰”等等,最著名的是巫风流传到楚国,就有了“巫山神女”的故事。
“巫山神女”之说源于楚宋玉《高唐赋》。后世人欣赏宋玉的文章,认为宋玉描写的是巫峡中的神女峰化为神女为楚王“荐枕席”。实际上,巫山神女所指的为巴人的盐泉。楚王夺取了楚人生存命脉所系之食盐供应地巫山地区,故宋玉写文章为楚王歌功颂德。
巫山神女是盐神。除宋玉文章以外,还有盐水女神的传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巴人廪君射死了盐水女神。
传说之四: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巴蛇吞象的传闻后来又演变成“人心不足蛇吞象”。
所谓巴蛇吞象的传闻,通常都理解为大蛇能够吃下成年的大象。自然界真的曾经有过这么大的巴蛇吗?据考证:目前地球上的大象主要有亚洲象和非洲象,它们肩高3米左右,体长5-7米,体重5吨左右,象牙长达2米左右,非洲象的体型比亚洲象大。显然,目前地球上最大的蛇,是不可能吞食下成年大象的。
鉴于此,关于巴蛇吞象传闻应该是巴人以“巴”为名,而“巴”有大蛇之意,因此巴蛇吞象的故事,可能记录有巴人驯服大象的内容。在《山海经·中山经》对大巴山地区的描述里,当时的大象属于常见动物,巴人为了驱赶和制服大象,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巴蛇吞象的故事。
传说之五:妇好征伐巴人
巴人在商代已经是很多小的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称为“巴方”。巴方的势力使商王朝的都城商丘受到威胁,商王武丁派妇好去征伐巴人。妇好是商王的妻子,也是商王朝的著名女将军,曾经南征北战,为武丁时期商王朝的中兴立下过汗马功劳,生前掌握着军事和宗教祭祀大权。
妇好多次攻打巴方不克,武丁与妇好还设埋伏挖陷阱来消灭和捕捉巴人。但是巴人不屈服于商朝和妇好,往西南方向退避到汉水中上游及长江三峡之间巴山地区,并倒向了周人并大力支持周的反商。
传说之六:“神兵”板楯蛮
巴人在秦汉被称为“板楯蛮”。板楯即用木制成的盾牌,是一种古代战场上兵士个人防御的武器。手执木盾的巴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巴渠”。带领巴渠板楯蛮攻打三秦的是刘邦的大将樊哙,至今达州还有地名叫“樊哙”。
“板楯蛮”在汉代被称为“神兵”,在汉代颇受汉王朝重视。神兵之名源于《后汉书,南蛮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巴山“神兵”又起,相传他们可以撒豆成兵,腾云驾雾,声势浩大。“神兵”占州夺县,成为巴山地方的一大势力。
达州巴文化
理应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今天,将“巴文化”单独列为中华文明中一种“文化”考察,刘兴国认为,首先要了解巴文化哪些地方有别于华夏和百越文化。因此,必须要弄清巴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1)大量使用巴巫符号,多刻铸在青铜器和印章上;(2)巫鬼文化异常发达,以致在巴山南北尤其三峡地区形成一个颇引人注目的巫文化圈,传奇甚多,来源甚古,与众不同;(3)乐舞发达,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铜乐器以錞于为重器;(4)崇拜白虎(廪君蛮)与畏惧白虎(板楯蛮)信仰的共生和交织;(5)具有丰富而源远流长的神女崇拜文化传统;(6)“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巴山渠水是巴文化起源、形成和传播发展的中心地带,巴文化的很多文化事象从古到今在这里显现并得到传承。刘兴国认为,巴文化在达州有五大特点:一是“中国龙文化之源——龙蛇巴人故里”;二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巴山大峡谷”;三是“春秋巴国——罗家坝巴文化遗址”;四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源头——賨人賨赋”;五是“从巴人到现代土家族演变的典型——宣汉土家”。
夏商时期活动在巴山南北的巴人称为“龙蛇巴人”,龙蛇巴人包括巴人、崇人、濮人等远古族群。龙蛇巴人是夏部落联盟成员,夏禹以“交龙”为图腾。上古龙、蛇不分,巴人旗帜为“蛇”,故称为“龙蛇巴人。”达州古有“蛇龙县”,蛇龙县即今开江县,可以说“中国龙文化”的源头在达州。
巴山大峡谷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并非虚构,巴山大峡谷所在的观面山就是中国最早的三大奇书之一《山海经》所记载的“鬲山”。《山海经》记载的是夏商时期的传说,书中传递了“巴人、巴国”最早的信息,是“女娲补天”“巴蛇吞象”等中国神话的源头。根据“鬲山”即观面山这个地标,可以证明巴山大峡谷及周边地区就是《山海经》描述的远古巴地各部族、各族群所创造的“巴文化圣地”。这个时期的“巴文化”,可以称之为“巴地文化”。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了以罗家坝遗址为中心,以前、中、后三河,大宁河、任河、南河、渠江等水系为网络,北出汉江,南下三峡,东向夔巫,西去嘉陵的春秋巴子国巴人活动的范围。罗家坝遗址应是“春秋巴国”文化的实物证据。
远古夏族崇人是巴山渠水间最古老的族群。秦汉统治者为优待崇人和归顺的巴人,采取了优抚的政策,所征税赋称为“賨赋”。秦昭襄王与巴人所订立的互不侵犯盟约,承认巴人相对独立,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之先河。
土家族是聚居在川鄂湘黔渝毗邻地区古代巴人融合其他族群,在宋元后土司制度的实施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宣汉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也是四川历史上唯一有土家族土司的地方,从巴人到土家族的演变脉络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清晰,从巴人到土家的历程也就是巴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
达州地域的巴文化还有更多的特色内容,如巴盐文化、巴山古道、巴山民居、巴人山歌、巫医巫舞等等,都是达州巴文化独特的呈现。
“达州地域是巴文化的中心地带,达州人对巴文化应该具有话语权。”刘兴国认为,现在,达州提出“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说明达州人在文化认识上已达到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他的《巴文化纵横》这本书,也就是想给大家提供巴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路,使生活在巴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