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端掌盘上菜啦
乡村“十大碗”坝坝宴
川东农村,民风粗犷,乡里若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必宴客。席上水陆杂陈,皆是大块“文章”,绝对“干货”。这乡村乡味,记录农家宴客的“土菜香”,凡品尝过的,皆称这饭菜全是浓浓的“乡愁”味道。盛菜所用家什不是盘,用碗,名曰“十大碗”,即主菜十道,所以席上所备主菜,多是十道。
“十大碗”在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已经流传几百年了。以前“十大碗”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只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才能一饱口福,比如喜结良缘席,喜添贵子、满月酒、立新屋酒,还有老人们的寿酒等。以前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蓝边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主菜的取材全是猪肉,久而久之,当地人就给宴席取名为“十大碗”。
掌灯时分,主厨王召福倒背着手,去灶房屋仔仔细细巡视一遍,什么肉配什么菜,心中样样有数。稍时挽起双袖,磨刀嚯嚯,与打下手的几人一道,开始在一大堆肉案前、油锅间穿梭往来。蒸、炸、烧、炖、煎,使出十八般烹调手艺,为众乡亲烹调属于农家的“舌尖上的味道”。
中午时分,“诶——各位叔伯兄弟姐妹,不论是亲家女婿,还是舅子老表,远亲近邻,请入席啰!”这时,只听支客师在院子里大声武气地喊起来,院里,几张席桌摆开了架势。
待客人坐定,即开始出席。灶房屋,敦厚农妇,手端掌盘,鱼贯而出,她们每到一席,便高喊:“酥肉,各收一!”“蒸肉,各收一!”片刻,品碗、酥肉、粉蒸肉、砣子肉、喜沙、烧白……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十大碗”上来了,馋得让人直流口水。此时,席上一位提酒壶的长者发话了:“各位,请!”大家赶紧动筷,一齐向排在“十大碗”之首的品碗戳去。
“十大碗”又称“九碗加一品”。头菜是品碗,这是一道最关键的菜,其主要成分是肥瘦猪肉末、鸡蛋、豆腐、芡粉、香佐料,做成筒状,放油炸豆腐上,放在蒸锅上蒸熟,起锅时再淋上预先备好的汤汁。品碗也是全桌最大的一只碗,往往居于桌子中心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十大碗”是个概称,正式宴席时,将会配上时蔬、汤菜以及碑庙本地的米豆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有炒肉丝,甚至鸡、鸭、鱼肉等。
开了味,客人都在吃兴上,按长者指引,又迅速夹了块酥肉。炸出的酥肉,拳头般大小,色泽橙黄,酥而不腻。煮酥肉时,又撒了几粒葱花,味儿就更诱人了。看到香气撩人的“酥肉”,城里来的客人们又是拍照,又是发微信,忙得不亦乐乎。
粉蒸肉也是一道醇香馥郁的美味大餐。选料,粉蒸肉极讲究,先将大米炒黄,石磨磨了,成粉,再把筷头厚、白花花的五花片子肉倒入盆中,配以小香面、大香面、橙皮粉、盐巴与肉裹拌,于碗中码成条纹状。一切收拾停当,即上笼加武火猛蒸。熟之,粉面、肉片抱作一团,紧紧粘连。客人用筷一夹,片片嫩肉色香俱佳,入口即化。顿时,一缕缕浓香在嘴里久久弥漫……
王召福说:“以前的‘十大碗’出席时,那阵仗,如同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村里男女老少闻香而动。村人一凑齐,‘十大碗’就快开锅了,那四散的香气早勾了村里人的魂儿。”
“十大碗”坐席是很有规矩礼仪的:碑庙“十大碗”宴席常规每10人为一桌,每桌将推一位席长,一般为年长或者德高望重者。正式开席时,席长的筷子指向哪道菜,其余9人便先后夹那个碗里的菜,且一人一个(块),不得无序随性,否则视为无礼。上菜也有规矩,一般是先上品碗,再分别上其他九碗。过去坐席讲究包“臜包儿”(臜,音读“za”),就是参与吃“十大碗”的人,可将自己应有的一份荤菜打包回家同家人分享,这是最地道的“光盘行动”。
农家小菜
制作头菜品碗
这油亮的色泽,亲,流口水了没?
制做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