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无为,国运不济、朝纲迷乱,群臣诈虞,腐败盛行、民不聊生。明万历晚期,国库已近空虚。皇帝为了享受,荒诞地推行官吏“进俸”制度,以此作为衡量官员效忠朝廷的标准,再“量财录用”,加官封爵。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增加税赋,明神宗在全国设立20个“中使(太监)衙门”,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不少乡村呈现“十室九空”的悲凉凄惨景象。
见此,户部尚书任上的卫承芳忧患于心,一意谏言规劝皇帝。为使其免遭杀身之祸,同僚好友苦劝,他却无畏无惧,陈言道:前有贤臣杨继宗,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再有能臣严清,公廉恤民,中外师其廉俭;亦有谢子襄,为人廉谨,历官三十年,不以家累自随,曾泉操行廉洁,服官勤敏……前朝廉吏,忠心请奏,我辈当吸其勇气、扬其精神,才能救民于水火。于是,仍冒死奏疏皇帝,请求废除“中使(太监)衙门”。不料,遭人讥为多管闲事,奸臣更频频作梗。当朝皇帝面对卫承芳的屡屡上奏,虽恼怒,但碍于他的品德声望,也不好发作,便将其改任吏部尚书。
卫承芳坚定“天道高远,民心是路”的灵魂指向,怜悯百姓疾苦,无畏为民请命,耿耿丹心,光史册、耀后世。
(杨建华 整理)
【寻廉承芳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