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雄鸡鸣声打破了大山深处一座小山村的宁静。在宣汉县黄金镇贾口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用热水浸透的棉帕,耐心细致地为80岁的母亲洗脸擦手。老人笑盈盈地看着眼前的人,目光流露出满足。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夏仕军,27年如一日地照顾4个老人2个小孩,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成为乡邻孝老敬亲“活教材”。2012年,夏仕军被评为达州市第一届“十大孝星”。
□杨红梅 特约记者 漆楚良 摄影报道
给老人洗脚
为赡养岳父母 到妻子家作上门女婿
1997年,夏仕军和本村女青年罗玉梅恋爱结婚。岳父罗国元膝下没有儿子,又患有心脏病,为了共同承担家庭负担,夏仕军作了上门女婿。
婚前,夏仕军与爱人约定,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孝敬老人。婚后,家里人多开支大,一年收入刚够吃穿,经济负担很重。为了养家,夏仕军开了一家小诊所,自己看病开处方,妻子帮忙抓药。夫妻两人还要打理几口人的耕地,一年到头都没个闲的时候。
年满64岁的岳母李兴琼说:“我虽然没儿子,但女婿比亲生儿子还亲。他刚到我们家,两口子有商有量的,外出务工挣钱,投资20多万修起了三楼的小洋房。老伴患有风湿心脏病,只要哪种药有特效,不管药多贵,他都要买回来。”
5年前的一天晚上,岳父罗国元心脏病突发,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夏仕军二话没说,背着岳父就往烂泥公路上跑,一直背到黄金镇医院。通过医生检查,岳父病情十分严重,医生建议马上转院。夏仕军连夜将其送到县医院抢救方才脱险。医生说,如果晚半个小时就会失去生命。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让岳父单独出门,每天家里必须留一个人照顾,岳父对他也产生了依赖心理。
精心赡养老人
一道孝老敬亲风景
“儿啊,你快回到我们身边!”夏仕军的亲生父母天天站在窗前思念自己的大儿子,特别是母亲刘家玉长期以泪洗面,导致精神失常。
提起大儿子离家出走的经过,81岁的夏德三老人泪流满面。他告诉记者,大儿子于1995年出门打工,至今杳无音讯,夫妻俩一直苦苦寻找。当时,儿子已成家立业,并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让老两口更加伤心的是,媳妇也改嫁了。自此,老两口辛苦地拉扯着孙子,每天都在思念儿子的痛苦中度过。
“大哥外出务工,杳无音讯;二哥在外地安了家,父母原没打算让我来奉养,现在两个哥哥都指望不上了,不得不靠我了。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莫说做活路,有时连吃的都弄不好!”夏仕军说,“2000年,我与妻子反复商量,然后征得岳父母同意,当年就把亲生父母接到家,把两家合成一个家,挑起了赡养四个老人的重任。”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妻子罗玉梅外出打工4年多,夏仕军便留守在家悉心照顾4位老人和2个孩子,毫无怨言。
岳母李兴琼说,两家合一家,有4个老人、2个孩子共8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靠夏仕军夫妻料理。开初,4个老人在一起总会闹点小矛盾,夏仕军一进屋就察颜观色,只要发现苗头,就主动找老人谈心,两亲家就没话说了。
母亲刘德玉说:“前年,我病了,卧床不起,喂药喂饭,端屎端尿,全靠媳妇照顾,她跟亲生闺女一样。”如今,家里盖起了新房,4位老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感动着四乡八邻,温暖着十里八村。
榜样示范引领
成为孝老敬亲“活教材”
“27年,他无怨无悔地照顾着4个老人2个孩子,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好榜样,更是我们教育子女孝老敬亲的‘活教材’。”提起夏仕军,黄金镇党委书记罗怀安竖起大拇指,“我镇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他学习,传承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
据夏仕军介绍,他和村民夏仕林、严天喜3人在贾口村1组联建了一栋三楼一底的新房,取名“友谊房”。他们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3家人几十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在夏仕军的榜样示范引领下,该村长房子院坝40多名村民和睦相处。村民罗建国倡议修建长河沟桥,大家纷纷响应,积极捐资投劳,募捐资金1.7万余元,修建了一座“友谊桥”。
村民罗建国经常把夏仕军的先进事迹当作“活教材”教育自己子女,教会他们做人。“我家两个子女,在夏仕军的榜样激励下,对我们十分孝顺,对爷爷奶奶的照顾更没有说的!”罗建国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