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富“口袋”,还是先富“脑袋”?是给“鱼”,还是给“渔”?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如何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拔穷根、跳穷窝,宣汉县通过开展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从“富脑”入手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自主脱贫新路子。
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蓬勃开展
一度时间,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就是扶贫”,“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现象突出。如何转变群众观念,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从去年6月开始,该县创新开展了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富“口袋”先富“脑袋”,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全面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源动力。
一场声势浩大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在广袤的宣汉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各乡镇按照县委统一部署,通过专题讲座、院坝会、农民夜校、文艺汇演、开设巡回法庭以案说法等形式,广泛开展“道德故事会”、“文明大家谈”、“上党课、颂党恩”、“脱贫致富思源”、“常回家看看”、“谈家乡变化”、“摸一摸身上衣,看一看盘中餐、想一想居中屋”和“孝老爱亲”等系列实践活动,建立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机制,全县569个村(社区)组织群众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切实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的思想活力。
为大力推进该项工作,该县县委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诚信·守法·感恩”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单位)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明确具体工作人员;配齐配强了乡镇党委专(兼)职宣传委员、文化专干和网络舆情员,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建立了信息报送及采用月排名通报制度,成立督导组,分片区、部门开展联系督导,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启动通报批评等问责机制。严格执行《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将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述学述职述廉和基层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党委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年底,各乡镇根据村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感恩明礼、脱贫致富等多方面综合表现,由村民大会公开推选,评出道德建设“模范户”。并由县委统一表彰,赠送印有“模范户”字样的大红灯笼,并悬挂在自家门楣上。
截至目前,宣汉县组织开展诚信故事会、经典诵读等活动600余场次。举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汇演、巡回法庭以案说法等实践活动470余场次。开展“上党课、颂党恩”、“脱贫致富思源”、“孝老爱亲”等系列实践活动近500余场次。
整个活动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群众主体、全员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崇德向善的道德价值,广泛凝聚自强不息的宣汉力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中国网、光明网、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先后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富脑”激发自主脱贫源动力
“今年不仅脱贫了,还被县上评为了道德建设‘模范户’……”近日,记者在花池乡大池村,村民赵怀昌指着春节前挂在门楣上印着“模范户”字样的大红灯笼,笑意挂在脸上。
赵怀昌,是该乡出名的贫困户。从2015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夫妻俩紧紧依靠党的扶贫政策,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大力发展种养业。如今,住上了小洋房。像赵怀昌一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很多,该县55个预脱贫村,39792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脱贫致富不等不靠、幸福生活自己创造”,“扶贫不是给钱花、致富全靠勤当家”,“比一比,看一看,脱贫攻坚当好汉”,行走在宣汉大地,随处可以感受到宣汉群众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冲天豪气。
“千元树万元田,幸福生活抿抿甜”。初春的巴山大峡谷,大地悄然复苏,登上海拔2200余米的罗盘顶,举目远眺,蓝天白云下,天麻、木香等万余亩中药材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土家汉子李永太望着长势喜人的“药材宝贝”,憧憬着当年的大丰收。十多年前,他将眼光瞄在中药材上,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年产中药材1.2万吨,产值达1.3亿元,创税3600万元,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中药材不仅让他实现“老板梦”,还带领乡邻共奔“致富路”。
脱贫奔康,产业发展是关键。宣汉县围绕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全县贫困相对集中的四大片区,采取“分片布局、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牛、果、药、菌、茶”5大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成功培育出“花果山”、“米岩花海”、“川东莲乡”、“圣水果蔬”等一批万亩亿元特色产业园区,带动3000余户贫困群众直接脱贫。
宣汉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以“巴山大峡谷”为龙头多点支撑格局,让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去年10月,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峨城竹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为该县“全域旅游”战略注入一剂强心针。
脱贫模式不断创新
建立“乡友产业发展互助基金”,相继出现“牛托管”、“牛寄养”、“田托管”、“农村按揭房”、“产业组团、包镇脱贫”等一系列脱贫新模式,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资金、技术等难题,给繁重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一剂发展强心针。
(下转第三版)